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化翻译在中国艺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趋向中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7-11-08 12:14

  本文关键词:文化翻译在中国艺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趋向中的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翻译 中国当代艺术 文化杂糅 徐冰 谷文达


【摘要】:本文力图填补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空白,这个空白是保罗·葛思谛(Paul Gladston)指出来的,即尽管大量的研究关注了中国现当代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关系,但思考文化翻译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生产和接受中的作用的针对性研究相对较少。“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主题。不过,对于文化翻译尚不存在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并且还没有拥有其经营的具体研究实例来证实。但是笔者认为,文化翻译的概念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概念工具,而且是阐明我们目前全球化的环境下的跨文化交流最合适的概念工具。为了证明上述判断,本文一方面试图澄清这个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本文进行了有效的案例分析,即通过对两位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和谷文达的作品的分析,试图找出文化翻译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具体说来,本文按照如下论证逻辑展开:首先,在导论中介绍关于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说明本论文的总体框架,并且提出本研究的不足和所在顾虑。这是本文第一章的内容。接下来,本文的第二章篇幅总结了文化翻译对于这一术语和概念内涵的理论争论,并且试图提出文化翻译这一术语的概念内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梳理笔者发现,诸多学者认可和运用文化翻译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这一概念有质疑所谓“西方”,“全球现代性”、民族、本土文化等看似真实的总体性(totalising)概念及它们进行的霸权叙事(hegemonic narrative)的能力。因此,使用这一概念就意味着赋予文化弱势群体的权力。本文着力论述了霍米·巴巴(Homi Bhabha)关于文化翻译的理论,因为本文立论的基础将在他的理论建构的对于文化所谓建构主义(contructivist)的看法以及他对于文化翻译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意义的重新阐析上建立。根据他的理论,文化是一种持续过渡的状态,并且他否认国家、民族或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一否认来自于其认为文化的基本特质是混杂(hybridity)。他明确表示,文化翻译一直是文化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功能。文化翻译的结果应该是一种混合作品.巴巴教授指出,文化表达的相似性不能被理解为是相同的重复,换句话说,相同的表达手段,相同的标志,依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每次都会产生跟原生的文化有所不同的结果。因此,通过文化翻译产生的混合作品是展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此断言应该让国内众多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性的中国学者和评论家放心,因为这表明了中国当代艺术不只是其从西方所引进的先例的复制。在第三章中,本文用文化翻译的理论着力分析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若干命题。本章介绍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有关的历史情况,即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大量得参与全球交流,中国艺术家相应地开始广泛得受到来自于西方艺术和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信息爆炸”,进而推动了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在全国爆炸似的发展和传播。本章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主要艺术潮流,团体和相关事件,并且讨论在中国艺术从现代过渡到当代的转折。第四章是对第三章的论证延续。在本章节中,笔者将详细分析文化翻译理论是如何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相对接的,如论及文化翻译对文化观点的含义以及诠释文化理论如何连接与中国艺术在西方的评价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现“中国性”的影响。同时,笔者还将介绍中西方学者之间关于这一话题的意见分歧。这些论述构成第五章案例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在第五章中;本文以两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谷文达为例,分析了文化翻译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具体呈现和表征。最后,本文得出了结论,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文化翻译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是完全有效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120.9


本文编号:1157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57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7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