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式合译:论老舍与浦爱德合译《四世同堂》
本文关键词:分离式合译:论老舍与浦爱德合译《四世同堂》
【摘要】:《四世同堂》英译本由老舍与蒲爱德合作完成,但合作方式却是分离式,老舍对原文本进行改写,蒲爱德把改写本译成英语。老舍虽然对蒲爱德译文不满,然而事实上蒲爱德的怪译不但没有妨碍老舍文化传播意图,反而形成了一次传播机遇。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台湾当代文学在美国:译介、研究与传播(1945-2013)”(项目编号:KA14GH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四世同堂》英译本虽然由原作者老舍与译者蒲爱德(Ida Pruitt)共同完成,但两位译者在具体翻译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老舍改写原文,通过删节使小说主题更加集中,蒲爱德对老舍改写后的文本作语言上的转换,翻译成英语。与老舍郭镜秋英译《离婚》的合作方式不同,老舍与浦爱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语;;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再读《四世同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绍芳;《四世同堂》所表现的文化人格类型探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炜炜;;《四世同堂》:老舍民间世界里的婚姻模式[J];名作欣赏;2006年02期
4 鲍小蕾;;从《四世同堂》看40年代儒家文化的断与流[J];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马晓冬;;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以《四世同堂》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史承钧;;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国民政府抗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赵欢;;描绘人间——品读《四世同堂》[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柳婷婷;雷华;;老舍作品中的去理想化人物小议——从《四世同堂》谈起[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刘晓红;;试论《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J];学理论;2010年01期
10 刘芳池;何丽敏;;《四世同堂》中比喻的魅力[J];名作欣赏;2010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山口 守;;浦爱德与义和团事件——两个国家,两个文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钟桂松;;喝乌镇水成长的典型形象——浅论乌镇对茅盾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的影响[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国红 申晓佳 实习生 李海岚;《四世同堂》:一部抗战巨著的重庆情缘[N];重庆日报;2014年
2 张小弛;新版《四世同堂》醇浓似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老舍著《四世同堂》手稿[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文瑾;新版《四世同堂》:经典再度绽放[N];中国电影报;2009年
5 回龙观;话剧《四世同堂》:少了点京味儿[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翟群;话剧《四世同堂》重现经典[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刘淼 整理;舒乙忆老舍《龙须沟》、《四世同堂》[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吴丹;汪俊:拍《家》《四世同堂》非常过瘾[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孙路;中华文化系两岸 戏里戏外同胞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黄盛;影视戏曲共融 演绎国恨家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朴希亘(Park,Hee Sun);《四世同堂》改编研究[D];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美;《四世同堂》成语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谢晴;《四世同堂》称谓语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3 周珉佳;小说《四世同堂》的版本流变及原因[D];吉林大学;2012年
4 曾芳钰;老舍作品《四世同堂》电视剧改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于川;论《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马尚;《四世同堂》英译本的后殖民色彩:原因及启示探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任娟;《四世同堂》词汇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邓晶想;《四世同堂》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云辉;《四世同堂》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小燕;《四世同堂》的女性形象[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57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5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