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 出处:《中州学刊》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综合来看,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恪守"内圣外王",追寻"心性文化";二是坚持"文质彬彬",倡导"美善相兼";三是遵从"生生之德",崇尚"生命美学";四是坚守"人文精神",抱定"家国天下"。从这些特点来看,现代新儒家站在人类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对世界发展的困境给予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予以肯定,充满着人类的终极关怀。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开掘具有突出的作用,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提供民族土壤和民族自信,更可以为儒学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To sum up,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shows four characteristics: first, abide by the "internal, holy and external kings", and pursue the "heart and nature culture"; The second is to adhere to "polite", advocating "beauty and good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rd is to abide by "morality of living" and advocate "aesthetics of life"; Fourth, adhere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embrace "home and country under the world."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 Neo-Confucianism stands at the heigh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plight of worl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is full of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human beings.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national soil and national confidence for the aesthetic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青岛大学研究生院;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现代新儒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我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群体。学者方克立曾经对它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所谓现代新儒家,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刺激下,一部分超越了学者之间的师承、门户之见,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汤一介;;儒家思想及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J];人民论坛;2013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伏爱华;;徐复观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再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李清良;;徐复观对熊十力哲学的继承与突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鲁小俊;;“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李涛;;古代文论阐释的“陷阱”——兼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马媛媛;;中国新水墨元素在纺织花型设计中的应用——关于艺术院校教学法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5 孙崇文;;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德安;;大同思想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是汉儒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平;;《水浒传》明清诠释之比较[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9 黄楠;吴昊;;论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审美[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沙沙;论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云青;;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2 苏保华;;创造体系·超越体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简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杨太;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6期
4 王琼;;拓荒者——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评析[J];作家;2010年04期
5 许春亮;;浅谈美术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程刚;;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建构[J];艺术研究;2006年03期
7 侯敏;;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J];东方丛刊;2008年03期
8 叶会昌;吴丽君;;论文学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邵建;重建“人文”──人文杂志之一[J];文艺争鸣;1995年06期
10 周国清;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新收获──评《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庆元;;科学与神话——从人文精神与科技文明的冲突看文艺的本质[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云来;封正斌;;把人文精神溶化到文学写作中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许雯丽;;浅谈人文精神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盖生;;负刃效应:新时期文学理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认定的偏失[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王畅;;市场经济与文学传统——关于文学的困境与出路问题的辩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施大宁;陈旭;;文理结合 科艺交融——《物理与艺术》课程建设和实践总结[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光召;;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市作家协会 赵玫;文学呼唤人文精神[N];人民日报;2010年
2 张达飞(作者为大同大学美术系讲师);艺术创作要体现时代人文精神[N];山西政协报;2006年
3 谭佳 刘颖;站在21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崔志远;发现精神的“眼睛”[N];文艺报;2006年
5 崔志远;文学应打起精神来[N];人民日报;2006年
6 宋生贵;倡导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综合理念[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郭庆祥;什么是让人感动的艺术[N];光明日报;2010年
8 夏小民;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西方文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孟彦文;意大利,被艺术“左右”的国度?[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丰捷邋通讯员 怓存磊;大学艺术馆:与社会分享文化之美[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屈勇;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宇新;科技的进步与艺术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5年
2 何卉艳;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拓;赛伯空间的精神之旅[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吴锋;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一鸣;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与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郑晓伟;马一浮“六艺论”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霍九仓;蒋孔阳文艺美学思想评述及其当下之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小舟;现代新儒家“自觉”意识下的文艺观和美学观[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旭杰;方东美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7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071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