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日常生活批判及其超越之径

发布时间:2018-01-12 13:36

  本文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及其超越之径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 现代性 纵向超越 横向超越


【摘要】:日常生活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与社会的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精神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门化、规范化不仅为现代社会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更导致了作为现代性问题与危机之症候的简单、刻板、碎片化的现代日常生活的形成。可以从"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个维度来梳理思想家们寻求超越日常生活的不同方法。"纵向超越"是以精英主义的立场试图在日常生活之上寻求一个想象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如艺术,并在其间确立一种高下、优劣的等级关系。"横向超越"则解构了以前文化的精英地位,更强调将日常生活本身看做是一个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领域,努力去发掘日常生活的积极面,力图在其内部寻找超越的可能性,其研究思路更趋于辩证性。
[Abstract]:Daily life as a problem is presented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rational spirit advocated by the enlightenment and specialization in all areas of society, standardized not only fo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ociety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but also led to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and crisis as a symptom of the simple, inflexible, fragmentation the modern daily life can be form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vertical transcendence" and "horizontal transcendence" thinkers seek to sort out different methods beyond everyday life. "Vertical transcendence" is based on the elitist position of trying to find a picture on the daily life or aesthetic Utopia, such as art, and establish a high level of quality in the meantime. "Horizontal transcendence" i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revious cultural elite status, more emphasis on the daily life itself is seen as a critical and reflective field.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side of daily life, try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cendence within it, and its research ideas tend to be more dialectic.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惯常以为,日常生活无非就是每个人天天面对的生活,这种最直接、最具体的生存形态千百年来虽然一直存在着,但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非真知”,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而丝毫不加思考。虽然日常生活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但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有着完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5 李频;解读《时尚》连环梦[J];中国编辑;2003年05期

6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严奉强;;传统文化类图书选题优化的本土观[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11期

8 王永兵,李明熙;试论《骆驼祥子》的“异化”主题——从祥子的堕落谈起[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9 刘忠良,汤海艳;文化、大众和大众文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徐向阳;;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岩;;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策略研究[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3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2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沈文锋;中国电视的互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山小琪;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惠琴;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D];西北大学;2002年

9 孟宪华;架起两个世界的桥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建中;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弓;;中国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J];东方丛刊;2007年04期

2 张华;;生态批评的现代性背景及其当代发展逻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3期

3 殷双喜;;亚洲视野中的现代性[J];美术研究;2010年04期

4 闻礼萍;“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研讨会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5 王林;;个体价值不容抹煞——关于中国艺术与现代性问题[J];中国美术馆;2006年09期

6 肖琼;;悲剧与现代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7 罗岗;;“韦伯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对1990年代以来“西学想象”的一种描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3期

8 孔令伟;;“现代性”的三种表述[J];美苑;2011年03期

9 钱中文;;关于“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答问[J];文学前沿;1999年01期

10 苏伟;;艺术批评与现代性[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杨俊蕾;;当代意义危机与精神价值重建:文论“现代性”形成的一种描述[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3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孙书文;文学理论:中国语境与中国问题[N];文艺报;2006年

2 王钦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反思的误区[N];文艺报;2005年

3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艺术:“死亡”抑或“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蒋述卓 李自红;走向现代:中国文艺学[N];人民日报;2001年

5 金雅;促进“人生艺术化”[N];文艺报;2007年

6 ;“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1年

7 陈小明(苏州大学);通俗文学·市民社会·现代性[N];文艺报;2001年

8 陈雪虎;回到现代性的地面[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2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3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丰;现代性批判之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晓河;比较文学视野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的挚爱主题启示[D];西南大学;2007年

3 刘丹丹;生活在永远的不确定性之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阳;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4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4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0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