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挽歌:沈从文与哈代的小说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田园挽歌:沈从文与哈代的小说比较研究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沈从文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作家,而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杰出小说家、诗人,把两位不同时代、地域的作家平行比较,是因为他们都创作乡土小说并聚焦于人性。二者着力讴歌田园生活中人性的美好,并且刻画了田园生活的没落,可将他们的作品归为"田园挽歌"。二者的乡土小说既有众多的类似之处,又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本文尝试比较沈从文与哈代二者"田园挽歌"的异同,并浅析他们创作背后的文化心理。
[Abstract]:Shen Congwen is a famous writer in China in twentieth Century, and Hardy is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ritish novelist, poet of the two writers in different times, regional parallel comparison, because they are the creation of local novels and focus on humanity. Two to eulogize the idyllic life in the good of humanity, and depicts the decline of rural life can be. Their works are classified as "pastoral Elegy". Both are similar to many of the local novels of the two, but also has its own unique writing techniqu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Shen Congwen and Hardy two "pastoral Elegy" similarities, they behind the creation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analysis.
【作者单位】: 河北联合大学;
【分类号】:I0-03;I106.4
【正文快照】: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作家,他以其故乡中国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湘西小说”。这些小说把目光聚焦于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中的美好人性,,并且刻画这种田园生活走向暗淡、没落的结局,可以说是“田园挽歌”。在沈从文从事小说创作所处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哈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芬;;乡土情结中的人类道德思考——沈从文与哈代乡土小说之比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王睿华;颓土上的两种歌吟——沈从文与哈代[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3 孙丽玲;论沈从文的女性观[J];求索;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甘泉;;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沈从文小说《三三》解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石柏胜;;比较视域下的沈从文女性观研究——兼与鲁迅、胡适女性观之比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焦晓燕;“荒原女巫”与“沅水女神”——比较《还乡》中的游苔莎和《边城》中的翠翠[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石秀珍;;新世纪国内哈代小说研究综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孙兰花;;自由绽放的“精灵”——苔丝与翠翠形象之比较[J];阅读与写作;2006年07期
6 庞云芳;;一半是真 一半是梦——《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孙兰花;;自由绽放的“精灵”——苔丝与翠翠形象之比较[J];语文学刊;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润生;从沈从文到汪曾祺:女性书写的传承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永艳;论哈代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为娜;论哈代小说的乡土色彩和民俗因素[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霍晔;水的世界与水边的人生[D];吉林大学;2007年
5 严小红;出入中西写红妆[D];华侨大学;2007年
6 张征;论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服饰[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金洪昌;论沈从文的三重“世界”[D];延边大学;2012年
8 王晓芳;刘庆邦笔下的女性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治国;曾朝霞;;沈从文与哈代笔下女性形象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云凌;;哈代与沈从文宿命论思想的异同[J];科学时代;2008年01期
3 张玲;;乡土的魅力与蕴含——浅尝哈代的地方色彩[J];博览群书;1996年02期
4 汪景峰;黎洪;;同一母题 不同情怀——《苔丝》和《边城》比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5 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J];文艺研究;1986年02期
6 天容;;沈从文研究的新突破——评《从边城走向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7 天容;;沈从文研究的新突破——评《从边城走向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8 ;沈从文手迹[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谷林;;寂寞的生涯和美的境界[J];读书;1987年11期
10 王泽龙;论沈从文的文艺观[J];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宗宇;;沈从文与巴金的交往补充考释[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丽丽;;“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刘永泰;;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4 刘永春;;论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吴文南;;沈从文和哈代作品中的乡土精神之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洁宇;;作为诗人的沈从文——兼议新诗史研究视野问题[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新颖;;沈从文谈汪曾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8 苏策;;他永远存在[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9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学科简介[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瑞仁;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谈[N];文艺报;2002年
2 常琳;沈从文墓误读多[N];吉林日报;2006年
3 杨元崇 蒋海兰;两部沈从文研究著作出版[N];文艺报;2006年
4 金德寅 杨树珍;沈从文在山大的书斋及其创作[N];光明日报;2001年
5 钱世明;怀念个石先生[N];光明日报;2005年
6 孙立峰;寸步难行 仍在路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资华筠;墓前追忆沈从文[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周力军(书评人);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沈从文[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吴志菲 余玮;沈从文的下放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商金林;叶圣陶“读”出来的沈从文[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正宇;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丽;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D];苏州大学;2008年
4 王建仓;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杰鹦;英国小说中的视觉召唤[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6 张昭兵;语言论争与作家的现代汉语体验[D];复旦大学;2010年
7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D];中山大学;2006年
9 杨爱芹;《益世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迟;迷惘·沉溺·升华[D];安徽大学;2003年
2 杜波;历史与情感的变奏——沈从文小说文体论[D];青岛大学;2003年
3 樊春梅;乡土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龙永红;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及其现代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程捷;从《边城》到《长河》——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正锋;沈从文:存在的危机与生命的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雷晓;纯朴真挚的生命 绚烂雅致的风采[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孔岩;生命烈焰的烛照——沈从文与劳伦斯比较[D];西北大学;2003年
9 刘肖;沈从文的文化谱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雪花;论沈从文、李泰俊的现实批判意识[D];延边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15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5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