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本走向
本文关键词:建国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本走向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译介 影响
【摘要】: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状况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变革,决定了建国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本走向。"十七年"时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文革"期间,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新时期之初,在学术反思的前提下,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再一次出现高潮;80年代中期以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逐渐"边缘化",但作为中国文论发展的重要资源,译介与研究仍在展开。
[Abstract]:The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deologi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ther fields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t determines the basic trend of Russian-Sovie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Russian and Sovie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suffered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period, under the premise of academic reflection, the study of Russian and Sovie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has once again appeared its climax. Since the middle of 80s, Russian and Sovie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has been marginalized gradually, but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are still being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09&ZD071)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一20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始终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密切相关。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普列汉诺夫、列宁、卢纳察尔斯基、托洛茨基、沃罗夫斯基、弗里契等人的文艺思想就分别被鲁迅、冯雪峰、郭沫若、胡风、蔡仪、瞿秋白等人通过日文和俄文两种文字译入,此后这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陈雪虎;百年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郑异凡;;中苏论战中的“反面材料”——“灰皮书”之来龙去脉[J];百年潮;2006年07期
3 张惠卿;;“灰皮书”的由来和发展[J];出版史料;2007年01期
4 庄桂成;;中国文论现代转型中的“苏联”因素[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5 孙伟科;;陆梅林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贡献[J];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04期
6 何茂正;;踏踏实实的开创性工作——评《俄苏文学批评史》[J];苏联文学联刊;1993年03期
7 庄桂成;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国恩;祝学剑;;1950年代文艺论争与苏联文论传播中的《文艺报》[J];江汉论坛;2008年02期
9 张文勋;李世涛;;关于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1954—1956)的回忆——张文勋先生访谈录[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10 吴元迈;“把历史还给历史”──苏联文论在新中国的历史命运[J];文艺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正祥;中苏论战的主要观点及简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3 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4 董伟;;胡风与周扬的文艺典型观之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罗辛;;社会转型期中国艺术的发展及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上)——中国舞蹈及舞剧近现代发展的大环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薛金慧;;毛泽东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张彬;张广亮;;浅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历史原因和影响[J];才智;2009年18期
8 苗艳梅;;一词一句总关情——文学阅读中的语言鉴赏[J];才智;2009年25期
9 彭萍;;对周扬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述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吴付山;;刍议中苏大论战及苏联解体的警示[J];沧桑;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吴敏;;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4 秦正为;;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姚宏志;;毛泽东“指头论”源流考[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资料与会议指南(保存本)[C];2010年
6 贺艳青;;艰难中的伟大酝酿——毛泽东的国际战略与第三世界[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4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5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建礼;巴西共产党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巴西式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汤德森;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韫;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海然;选择与开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芳;从政策到文艺[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美丽;斯拉夫派人民性观念及其历史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特日根;《普及教育》主张及特睦格图思想[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张绍利;论“十七年”的朝鲜战地文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国静;向文学的“科学”中去—对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回顾与反思[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薇;论布尔迪厄“文学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一凡;现代性[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2 庄桂成;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宏梁;科技词语:飞入当代文坛的彩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曹顺庆;比较诗学的重要突破——《中国文论思辨思维研究》序[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珍;;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1期
2 崔育斌;互联网时代的审美与艺术[J];浙江学刊;1999年03期
3 王叔新;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米学军;论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胡宝平;论哈·布鲁姆“诗学误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符有明;论影响读者文学消费自由的因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符有明;论读者的阅读个性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8 王婧;“后现代”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及展望[J];学术交流;2004年05期
9 林树明,李艳;现象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罗书华;史传的实录及其对章回小说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张保守;;文学不能忘记生活[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宁宁;;论文艺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论困境[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颐武;“盲点”的焦虑[N];北京日报;2002年
2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3 张虎升 朱建东;生态文艺学批评在当前的发展态势[N];文艺报;2002年
4 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炯;建构文艺评论新格局[N];人民日报;2001年
5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2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5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沈岚;跨文化经典阐释:理雅各《诗经》译介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茜之;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2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3 唐芮;艾特玛托夫在中国[D];湘潭大学;2005年
4 朱光伟;文学语言与电子媒介关系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5 罗阳富;大众传媒对当下文学读写的渗透和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柳怡情;艺术考级对中国基础教育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曾艳;多元系统论观照下的翻译文学和原创文学[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郭骏;李格尔“艺术意志”与沃林格尔“形式意志”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叶淑媛;维柯及其《新科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于恬;以电视剧为例管窥艺术对现实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6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61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