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翻译:从“视域分裂”走向“视域融合”——哲学诠释学观照下朱湘的诗歌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3 15:30

  本文关键词:翻译:从“视域分裂”走向“视域融合”——哲学诠释学观照下朱湘的诗歌翻译研究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朱湘 视域融合 宗教文化 诗学规范 翻译


【摘要】:朱湘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译著等身。本文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考究了翻译是一种从"视域分裂"走向"视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了朱湘译诗活动中的"视域融合"现象,发现朱氏的译作处处彰显出中西宗教文化的"视域融合"、中西诗学规范的"视域融合"。借此抛砖引玉,希望为朱湘的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Abstract]:Zhu Xiang is a brilliant poe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vision of the horizon" to "the fusion of the horiz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deeply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Zhu Xiang's poems. The phenomenon of horizon fusion. It is found that Zhu's translation shows the "horizon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horizon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 norms.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provide a broader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Zhu Xiang's poetry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单位】: 巢湖学院外语系;
【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皖籍翻译家朱湘的诗学翻译研究:基于哲学诠释学视角”(项目编号:2012SQRW10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翻译中的语境参数导向——多元文化视阈下翻译语境的量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320)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朱湘是蜚声内外的著名诗人,他译著等身,一生以诗歌创作和译介域外诗歌文学为己任,被誉为“中国的济慈”和“文艺的怪杰”。朱湘选译的外国诗歌十分广泛,单从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世界诗选”的《朱湘译诗集》来看,就有十六个国家的八十一位作者的诗作一百余篇,择译体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平;;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翻译批评新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2 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洪岗;张静;;在文学翻译批评中运用关联理论的合理性——对乔伊斯《死者》的三中译本的比较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杨跃,李华君;文化与思维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年06期

7 王东风;;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年02期

8 申连云;;翻译研究中的“真”、“善”、“美”[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9 朱纯深;;一“名”之立:读/译散文《读画》——The Reading of a Painting[J];中国翻译;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西国;欧阳俊林;;关联理论在杨译《儒林外史》中的显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洪侠;;新月诗派诗形艺术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黄洁;;翻译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4 张哲;;对归化和异化讨论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黎志萍;;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方族文;朱湘研究中的几个疑点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马强和;;尊重他者——论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伦理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沈椿萱;;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才智;2008年10期

10 王萃萃;;求取真经是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关键一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梁志坚;;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揭示语英译——从“顾客止步”等的英译谈起(兼与刘永红老师商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全福;;关于“误读”的反思——兼评培根《论美》一文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燕日);翻译相异性[D];暨南大学;2006年

9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潇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David Copperfield四个中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庆红;“化境”说新探[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8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金兵;译者的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10 麻晓晴;论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矛盾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玉生;;西方当代伦理学的发展与译学研究——翻译研究中的伦理性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唐培;;从翻译伦理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彭秋荣;翻译的阐释性[J];中国科技翻译;1996年03期

4 申迎丽,仝亚辉;翻译伦理问题的回归——由《译者》特刊之《回归到伦理问题》出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吴建国;魏清光;;翻译与伦理规范[J];上海翻译;2006年02期

6 郑延国;翻译—一门阐释的艺术[J];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7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1期

8 詹树魁;乔伊斯《死者》中的精神感悟和象征寓意[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9 文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1期

10 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刚;;释义学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J];兰州学刊;2006年02期

2 李百温;李燕;;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庄鹏涛;;文学阐释活动中的视域重置[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刘芳;胡洁雯;;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看文学翻译标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王光利;徐放鸣;;互文性与比较诗学视域的融合[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李道国;;符号阐释的视域融合[J];装饰;2008年11期

7 禹智华;;从“视域融合”角度浅谈文学译作的创造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程香;张德让;;一片“冰心”在亚非——从阐释学谈冰心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迟学旺;;游戏·理解·视域融合——试论伽达默尔的文艺思想[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赵亮;;阐释学视角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旭;;“桃梨之争”的美学蕴涵——朱湘译诗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代诠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王宏坤;奉行诚信 拍出精品[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通讯员 李翔邋记者 王夏斐;杭州佛学艺术研修苑开工建设[N];杭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畅;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3 齐明敏;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诗”及其与中国唐宋“出家诗”之比较[D];北京外国语学院;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英杰;从文化信息传递视角探析《红楼梦》英译本的宗教文化翻译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百温;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模式[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匡代军;船山情感论审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志勤;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全伟;林纾《黑奴吁天录》翻译之合法性探讨[D];河南大学;2009年

6 吴浩浩;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浅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贾丹丹;空缺填补:文学翻译中意义的动态建构[D];河南大学;2006年

8 黄丽花;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D];中南大学;2006年

9 禹智华;从阐释学看文学翻译的再创造[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苏宇;从译者主体性看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翻译[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19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9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1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