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美的艺术”观念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1-14 03:31

  本文关键词:“美的艺术”观念的形成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的艺术 艺术


【摘要】:"美的艺术"并非古而有之。同时,不论是"美"还是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都有着较为宽泛的理解。直到古典美学的出现,才把"美"定位为一种无功利的审美判断,把艺术理解为理念的形式化表现,从而也建立起用"美"的观念把握艺术的"美的艺术"的理论。现代美学的艺术转向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矛盾,使得"美的艺术"面临尴尬的境地。梳理、研究历史"美"和艺术的内涵,以及"美的艺术"观念的形成,为新的历史环境下重新认识"美的艺术"提供了一种可能。
[Abstract]:"Art of beauty" is not an old one. At the same time, whether it is "beauty" or ar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Renaissance has a more general understanding. Until the emergenc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 "beauty" is a non utilitarian aesthetic judgment, the form of artistic concept understanding thus, also established the "beauty" to grasp the concept of the art of "art of beauty" theory. The modern aesthetic art to contradiction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the "art of beauty" facing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Combing the connotation of "beauty" of history and ar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rt of beauty the concept of" provides a possibility for a new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art of beauty".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基金】: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艺术学学科存在的学理根基”阶段性研究成果(DGWQQGJ09)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美的艺术”的概念是康德所提出。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这样一种表象方式,它本身是合目的性的,并且虽然没有目的,但却促进着对内心能力在社交性的传达方面的培养。一种愉快的普遍可传达性就其题目中应有之义而言,已经带有这个意思,即这愉快不是出于感觉的享受的愉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颜泉发;艺术的概念衍变[J];新美术;2004年03期

2 陈旭光;;试论“艺术”概念的形成与艺术学的学科历程[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文丽;;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刘祖健;;生态价值异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何志鹏;;公平贸易是否可能:WTO多哈谈判的未来[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林刚;;再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性特征——对近代长江三角洲农民家庭纺织业与机器大工业相互关系的分析[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磊;个人数字产品设计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程倩;从新时期高考作文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卫国;试评黑格尔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批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2 王岩;;崇高感[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12期

3 韩翠丽;;论黑格尔的崇高观——兼及黑格尔和康德崇高观之比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许景行 ,顾伟铭;纪念康德、黑格尔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J];哲学研究;1981年10期

5 朱建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关于劳动——艺术观点的演化[J];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6 龚群;康德、黑格尔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方军;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哲学中革命性变革的实质[J];哲学研究;1995年03期

8 王馨;王立新;;论中国哲学最初的“被”冷遇[J];学术界;2011年08期

9 李思逸;;康德与黑格尔美学理论方法与构架的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0年01期

10 李建国;浅谈康德与黑格尔之艺术美论[J];艺术百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政文;;康德人本主义美学中的生态关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杜镇远;;解读康德对“上帝”理念的批判[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艾四林;;康德和平思想的当代意义——哈贝马斯、罗尔斯对康德和平思想的改造[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张旭;;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观念中的道德与政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月如;;论康德的自然意图论[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何怀宏;;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晓芒;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再探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张开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张开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上)[N];大众科技报;2001年

4 朱孝远;文艺复兴与欧洲[N];学习时报;2002年

5 王建军;康德 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桥梁[N];天津日报;2004年

6 劳承万(美学家、教授);由非主流美学能引出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张国清(旅荷学者);后现代思想舞场的旁观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邢贲恩;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N];学习时报;2000年

9 孟广林;社会变革与西欧文艺复兴的酝酿[N];学习时报;2004年

10 余s,

本文编号:1421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1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