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演艺述略——《中国演艺史稿》系列之一
本文关键词: 音乐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演艺史 中国演剧体系 乐 太一 神话 传说历史 考古实证 出处:《艺术百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演艺史是构建中国演剧体系的基础工程。中国演剧体系是中华文明之"乐文化"的戏剧阐述。中国"乐文化"萌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初始阶段。1978年出土于河南舞阳的距今8000年前的骨笛,音列完备,是具有音律理念指导的乐器,证实了中国"乐文化"的开端。"乐"是歌、诗、乐、舞的总称,许多情况下,"乐"就是演艺,也是上古先民们摆脱蒙昧状态,踏入文明进程的标志之一。上古的"乐",包裹在神话之中。在上古人的眼里,"乐"与神、与圣人、与祖先、与大自然(天)紧密联系在一起。远在国家机构出现之前,氏族部落已经有了管理"乐"事的官员——"典乐",也出现了专业乐舞演员——"乐倡"。产生于史前时期的笛、琴、瑟、磬、钟等等许多乐器,是中国原生文明的产物。乐器和原生原创的中国律学、作曲法及其音乐理念形成的中国音乐学,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一大贡献,亟待发扬光大。
[Abstract]:The history of Chinese performing arts is the basic project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hinese drama. The system of Chinese drama is a dramatic exposition of the "music cul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orn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iddle Neolithic age, the bone flute unearthed from Wuyang, Henan Province on 1978, before 8000. The sound line is complete, is has the rhythm idea instruction musical instrument, has confirmed the Chinese "music culture" the beginning. "the music" is the song, the poem, the music, the dance general term, in many cases, "the music" is the performance. It is also one of the symbols of the ancient people getting rid of obscurity and stepping into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music" is wrapped in mythology. In the eyes of the ancients, "music" and gods, and saints, and ancestor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nature (heaven). Long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state institutions, the clan had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music"-"canon". Also appeared professional music and dance actor-"music advocate". Produced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 of flute, piano, syllable, chime, bell and many other musical instruments, is the product of China's original civilizat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original Chinese law. Chinese musicology, which is formed by composing method and its musical idea,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music culture and needs to be carried forward.
【作者单位】: 江苏省演艺集团;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一、引言“乐”,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神圣色彩,它是原始的歌、诗、乐、舞的总称。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说:商代甲骨卜辞有许多关于乐舞的记述。占卜祭祀,也常向天卜问乐舞的设置。①中华文明发生期的先民,认为“乐”本于宇宙万物之本源——太一,将“乐”置于与宇宙生成有关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卫平;;试论大溪文化时期城头山住民的社会形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侯林春;彭红霞;温彦平;张利华;;荆楚文化区域系统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向会斌;朱建武;;论“宜荆荆”历史文化同源[J];南方论刊;2011年04期
4 蓝凡;;中华史前彩陶生活导论[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4期
5 王彩霞;;从陶器“刻划符号”浅析汉字的起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陈福友;冯兴无;高星;姚炯;吴永健;;三峡洋安渡遗址石制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6年04期
7 王育茜;张萍;靳桂云;靳松安;;河南淅川沟湾遗址2007年度植物浮选结果与分析[J];四川文物;2011年02期
8 向会斌;;论“宜荆荆”历史文化同源[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游振群;;再论彩陶画与楚帛画[J];文博;2006年02期
10 王绍武;闻新宇;黄建斌;;五帝时代(距今6-4千年)中国的气候[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俊男;;尧帝生、葬湖南攸县的证据及专家论证会简况[A];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黄登峰;宋代城池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于璞;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杜娟;编磬源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赵华玲;淄博地区古代玻璃历史发展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曹龙;西汉帝陵陪葬制度初探[D];西北大学;2009年
5 李艳红;中国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英蕾;史前陶器刻划符号的文献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刘文科;黄河流域史前男女合葬墓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田春芳;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论纲)[J];美术;1986年07期
2 庄元,刘承华;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价值[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7期
3 ;汇东方藏宝 扬中华文明[J];收藏界;2008年12期
4 ;关于神话思维[J];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03期
5 卢秀文;;《敦煌艺术十讲》评介[J];敦煌研究;2008年02期
6 王化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二题[J];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10期
7 孙利福;济南的古玩字画市场[J];艺术市场;2003年07期
8 余开基;;“凝固的音乐”与“流动的建筑”——美学学习扎记[J];艺海;1999年01期
9 高玉宇;在感性、生动、形象等方面的互动——浅谈音乐与文学的联系[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年04期
10 叶萍;;论中国古代绘画和音乐艺术内涵的相通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余燕;;《涉江》英译研究[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许雨浓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杨芳;李莉婷;;当代中国人对传统青、蓝色彩的心理认知与情感价值回归[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彭吉象;;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A];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楼宇烈;艺术要有鲜明的社会伦理内容[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记者 伍斌;国家大剧院拒绝假唱叫停送票[N];解放日报;2007年
3 邓楠 陈仲庚 伍建华 杨增和 周甲辰 罗媈;“传统文化与中国作家精神寻根”[N];文艺报;2005年
4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彭吉象;创建学科体系 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黎琼;巨幅国画《大唐盛世》入藏索菲特[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竞;工艺之外,还差什么[N];辽宁日报;2007年
7 徐雪梅邋贾薇 李洋 李红艳;国家大剧院敞开大门拥抱优秀艺术[N];北京日报;2007年
8 牛欣炜;市场缺口中找寻成长股[N];北京商报;2007年
9 李京玉;发挥当前娱乐文化的积极作用[N];文艺报;2007年
10 李明海;冷静面对鼠年贺岁金条上市[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4 陈可培;偏见与宽容 翻译与吸纳[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俊虎;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向前;当代艺术中中国传统符号的运用与演绎[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2 尹娜;论十八世纪的三起艺术争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宁旭东;神话思维在早期中西文化中的留存及差异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4 张镰;从悲剧的文学表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彦玲;福克纳和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意识比较[D];郑州大学;2006年
7 曾尔奇;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6年
8 赵文;“和”:艺术通向现实的可能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丽;浅论和谐美的灵魂[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邢媛媛;新的视觉经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9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5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