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艺术语言的内涵与特征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艺术语言 内涵 特征 出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化大众",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包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艺术语言的内涵,是传播者在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原旨要义基础上,充分考虑受传者的接受心理及言语习惯,运用修辞等艺术手法,化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为富于美感的具体形象生动。其艺术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审美性和通俗性上,审美性包括音感美、语词美和句式美,通俗性包括生活化、口语化和形象化。
[Abstract]:The Marx doctrine of "Popularization" is to "mass", the art form of the language package Marx doctrine, Marx doctrine is "effective way of the public". The connotation of Marx's popularization of the art language is transmitted in the foundation of Marx s original purpose of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its essenc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an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use of rhetorical speech habits, such as art, abstract the Marx doctrine for the image aesthetic feature. The vivid artistic languag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esthetic and popular aesthetic sense, including sound beauty, word and sentence, including popular life, oral and visual.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J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杨晓黎;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5 周春林;移就辞格浅谈[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6 武小军;;川北方言“ABB”式叠字摹状与语义例释[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余丽君;诗歌翻译中的相似联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由兴波,姜涌;唐诗空白艺术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海燕;;从信号察觉理论的角度分析语码转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肖剑南;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良炎;基于词联接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军运;娱乐新闻言论初探[D];广西大学;2001年
2 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汪文娟;英语书面语与口语中的道歉[D];厦门大学;2002年
5 陈小红;华文教材课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曾细珍;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言语艺术[D];广西大学;2003年
7 谢学敏;深层修辞的内部特性及其建构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廖怀宝;英汉语逗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琳琳;;关注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的特性[J];美术界;2011年07期
2 高岭;现代艺术精神与现代艺术语言——兼论现代艺术的理论基础[J];艺术·生活;2005年02期
3 尹吉男;;肉体与清纯——关于老达(陈连富)的人体雕塑[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4 ;“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学术研讨会[J];美术文献;2011年02期
5 贾廷峰;;“圃”素的力量[J];中国拍卖;2010年06期
6 何婷;;浅论西方现代艺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7 陈旭光;;论艺术创作中的“对话”与“潜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当代资讯[J];艺术市场;2011年07期
9 许志红;;艺术创意思维训练探索[J];美术界;2011年05期
10 李强;;浅析公共艺术的材料语言[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吉象;;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倩;;苏新宏“新生态”艺术的价值[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张晓辉;;用生命点燃艺术 用艺术照亮美学——重新体验《艺术美学》[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N];南方周末;2010年
2 彭吉象;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早报记者 朱洁树;“艺术在这种事件面前显得无力”[N];东方早报;2011年
4 丁杨;第三届“艺术北京·经典艺术博览会”华丽绽放[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收藏家、艺评家、大连万达集团艺术品投资负责人 郭庆祥;伪艺疯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邱家和;抽象艺术的路会越走越宽[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CUBN实习记者 董滟_g;水彩画收藏 柳暗花明又一村[N];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琳;杨千:碎纸屑“格林斯潘”的现实嘲讽[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陈亮;当代艺术离宝鸡有多远?[N];宝鸡日报;2011年
10 郭庆祥;当代艺术为谁疯狂[N];中国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银霞;艺术语言情感逻辑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霞;艺术语言的情感逻辑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翟应增;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洪平;艺术语言符号的生成及其言语形式[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邱渊;艺术语言与审美体验的互动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莹;新技术下的视觉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严智龙;语言的逻辑[D];天津美术学院;2004年
8 罗采;“物派”的艺术语言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陈萍;艺术语言的“言外之意”[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齐春红;艺术语言的“活法”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97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97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