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接受

发布时间:2018-02-12 12:55

  本文关键词: 文学接受 大众消费时代 民间故事 文学作品 补偿心理 大众社会 作家作品 人与人 官场小说 接受美学理论 出处:《小说评论》2012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学进程中,不仅有作家作品,而且有读者。作品通过阅读才能表现出作品的价值。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史,文学价值是作家创作意识和读者的鉴赏意识构成的。因此,对文学接受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当今的大众消费时代,在复杂、多元和开放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接受呈现出复杂的特征。本文拟运用相关的理论对此进行探讨。
[Abstract]: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hold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not only writers and works, but also readers. Literary value is composed of writers'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aders' appreciation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literary acceptance. In the present age of mass consumption, in the complex, pluralistic and open cultural context, Literary acceptance presents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it with relevant theories.
【作者单位】: 广西梧州学院;
【基金】:梧州学院课题“读图时代的文学价值研究(编号:2011B010) 广西教育厅课题“读图时代的文学接受研究”(编号:201010LX515)
【分类号】:I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刘东建;刘俐莉;;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5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素贞;;读者期待视域中的《嘉莉妹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徐峰;;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真实[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年06期

3 王茜;;文学的接受心理分析[J];作家;2010年18期

4 刘秀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内涵谈文学接受效果[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5 张惠林;;当代文学批评力探微——告知力与文学接受及其他[J];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丁淑梅;;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郭晓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谈丹布朗小说的传播[J];消费导刊;2007年14期

8 周始元;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再创造作用——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新课题[J];文艺研究;1985年06期

9 刘兆辉;文学接受中的基本心理活动浅析[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10 银建军;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接受美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桂华;;辽海讲坛第三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学接受[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2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水云;张清河;;陈维崧《湖海楼词》文学接受述论[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刘刚;;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禹志云;;禅之顿悟与文学欣赏[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兰雪燕;;黑龙江民间故事的文化特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8 金荣华;;鲁凯族民间故事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9 阳柯;;孔子“兴观群怨”文艺思想浅述[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10 王刃;;苏州评弹的版权之争——著名评弹艺人扬子江诉苏州评弹团著作权纠纷案[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辉;文学触电与文学接受[N];河北日报;2001年

2 陈艰;文学作品——语言的“虚拟现实”[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姜范;车路矛盾挑战大众消费时代[N];经济日报;2004年

4 冉放;用笔书写新生活[N];广元日报;2010年

5 广河中学 马国民;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N];民族日报;2009年

6 孙云晓;我为什么要写《拯救男孩》[N];文艺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战雪雷;高稿酬能催生高品质文学作品?[N];中国财经报;2010年

8 闽闻;福建省“南国风”海峡西岸题材文学作品大赛揭晓[N];文艺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颜婧;犍为文学作品集体亮相[N];四川日报;2009年

10 秦闻;三部文学作品入选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2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闻如(Ven. Rupaha Sumanajothi thero);斯里兰卡与中国民间幽默故事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沁;探索文学作品应用的教学新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维吾尔现当代作家祖农·哈迪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飞斐;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接受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娟;论文学接受中的诗性对话[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杨;网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梁冬梅;文学接受领域里的“时代宠儿”[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涂慧;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小灵;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章立群;谢g诗歌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孙晓莉;论文学接受中的格式塔现象[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陈巍;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05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05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a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