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 红色经典 相似性 差异性 当今时代的红色经典 出处:《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伴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红太阳”歌曲专辑在音乐市场上的出现和迅速流行,以及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重拍和热播,早已在文学市场上沉寂多时的“红色经典”突然又唤起人们对历史往事的追忆,文艺市场上涌动着一股强劲的“红色经典”热。起初的文艺评论界并没有对此做出及时的分析和评论,直到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一拨又一拨地在电视荧屏上的重现和引起的热议,学术界关于“红色经典”的论争又沸腾了起来。本文就以这一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对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相似性。受中苏两国相同意识形态、相似文化心理和相近文化政策的影响,使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有许多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叙事风格上多追求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叙事模式上多为英雄受难模式。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差异性。结合俄苏“红色经典”的具体作品,从细腻的心理分析与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两个层面来阐释俄苏“红色经典”独具特色的民族内涵。并从“复仇模式的借用与转化”“才子佳人模式的浮现与变形”两个层面来阐释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红色经典”比较的意义。探讨了俄苏“红色经典”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所隐喻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当今时代的“红色经典”。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通俗读物的大量涌入,俄苏“红色经典”面临沉寂,但俄罗斯民族文化中悠久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传统,正如一股潜流,虽然暂时被遮蔽了,但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顽强地显示着它不屈的力量。中国当代“红色经典”面对大众文化和纯文学的挑战也渐渐的淡出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但作品中所蕴涵的理想与精神则成为人类文学的永恒诉求。
[Abstract]:With the appearance and popularity of Red Sun album in the music market in 1990s, as well as the remake and popularity of the TV series "how Steel is made", The Red Classic, which has been silent for a long time in the literary market, suddenly evokes people's recollection of the past. There is a strong "Red Classic" craze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market. The original literary critics did not make timely analysis and comments on it. Until the reappearance and heated discussion of TV series adapted from "Red Classic" on TV screen, the debate about "Red Classic" in academic circles was boiling again. This article takes this phenomen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n and Soviet Red Classics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Red Classic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Soviet "Red Classics"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Red Classic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same ideology, similar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similar cultural polic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Soviet "Red Classics" and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Red Classics",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pursuit of historical poetic grand narration in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heroic suffering mode in the narrative mod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ussian Soviet "Red Classics" and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Red Classic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delicate psychoanalysis and rich religious cultur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unique na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Red Classic"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from "the borrow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venge mode",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talented and beautiful people" Two levels to expla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Red Classic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arison of "Red Classics", and probes into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Russian and Soviet "Red Classics" in China.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Russian and Soviet "Red Classics"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Red Classics" in combination with concrete works. Chapter 4th mainly discusses the "Red Classics" of the present era.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influx of popular reading materials in the West, the "Red Classics"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are facing silence. But the long tradition of heroism and collectivism in Russian national culture, like a submersible current, is temporarily obscured. But always in one way or another tenaciously shows its unyielding power. China's contemporary "Red Classics"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 of popular culture and pure literature has gradually faded out of the reader's reading vision, But the ideal and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works become the eternal appeal of human literature.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106;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然;;亦诗亦画的世界——论冯骥才与莫奈艺术的相似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徐德玉;李佳楣;;英汉网络语言相似性成因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邓志勇;;伯克与海德格尔的相似性[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陈元;;隐喻相异性的理论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肖先明;;汉英姓氏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的相似性比较[J];作家;2011年14期
6 马莉;刘芳;;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1年13期
7 张淑芳;;英语人体词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投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熊沛军;;论王世贞文论与书论的相似性联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江颖颖;;犬儒派与庄子学派相似性以及发展相异性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邹明灼;何向东;;论认知活动中归纳推理对相似性的把握[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恒超;阴国恩;;关系类别及其学习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春江;施文康;邓勇;;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目标识别中的研究[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秦军刚;韩世辉;;不应效应和波形相异交迭——知觉组织神经基础的可能解释?[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叶知新;莫雷;;基于相似性归类中的外显策略和内隐策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范万春;邱宏茂;孙煜;施仁;李真富;;基于自相关函数的地震信号自适应端点检测[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彭丰平;鲍苏苏;;基于CT序列图像肝脏及其管道的分割[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7 张元中;楚泽涵;;不同频率声衰减之间的相似性问题[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彭建武;;连通主义和认知语言学的对比研究[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9 黎坚;张厚粲;;心理学常用计数数据相似性检验法[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刘梦然;;材料力学学科特性与内在逻辑的分析[A];海峡两岸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军;相似性影响电影与观众的互动[N];中国电影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黄婉媛;探寻文化相似性有利化解纷争[N];中山日报;2010年
3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 朱立谷;重复数据删除技术解析[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4 赵晓;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十字路口[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张田勘;最新破译狗的起源和进化[N];北京日报;2005年
6 沈晓强;伦铜合理底部在6400—6500美元[N];期货日报;2007年
7 康潜;前车后辙 安步当歌[N];证券日报;2007年
8 吴国平;缩量双星暗藏玄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路平;企业的责任意识需提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10 侯燕俐;伍德威:一路旅行一路收藏[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海泉;时间序列挖掘与相似性查找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晓晔;时间序列数据挖掘中相似性和趋势预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黄樟灿;演化计算的搜索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李桂杰;固体“类流态”机理及其与地震孕震的相似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李俊奎;时间序列相似性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黎荣;概念工艺规划原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翁延玲;RTL到门级设计的等价性验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曹顺良;生物学数据集成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黄章峰;超音速平板边界层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机理及湍流特性[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阮文善;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明志;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鲁华;中西当代广告作品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许瑞珍;结构对称蛋白质的序列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别晨霞;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形容词产出偏误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陆苏静;从相似性角度看中介语中的程度副词偏误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钟亮;基于视频流的数字隐藏技术[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贤芳;生物序列的比对算法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婷婷;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及其心理过程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9 万小梅;江西赣语词汇变音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铭一;平面广告之隐喻表现形式与图像符号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6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0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