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西文论“向外转”的理论异质探析
本文选题:中西文论 切入点:向外转 出处:《学术月刊》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论受西方文化研究的影响,开始了"向外转",这被视为中西文论"向外转"的"合流"。但深入地看,中西之间仍然存在着理论上的异质性,在依据阶级政治还是依据文化政治、强调审美的形式功能还是强调审美的救赎功能上有所不同。随着西方"后理论"的出现,反思"理论"时代忽略文学性的种种弊端,与中国学者反思文学的再政治化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共同指向对文学审美性的肯定,代表着中西文论"向内转"的悄然到来,应当承认,这才回归了文学研究的学科本位。
[Abstract]:Since -10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has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al studies and started to "turn outward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co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turning outward".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theoretical heterogene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ccording to class politics or cultural politic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emphasizing aesthetic formal function or aesthetic redemption functi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post-theory" in the West, the era of "theory" neglects the malpractice of literature.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re-politiciz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eflective literature, which points to the affirmation of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represents the "inward tur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t should be admitted that this has returned to the subject standard of literary research.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07BZW01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AZD012)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文轩;李云雷;柳春蕊;现力斌;徐则臣;唐文吉;;坚守文学性——曹文轩教授访谈[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2期
2 童庆炳,马新国;文化诗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童庆炳;;文化诗学——文学理论的新格局[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4 赵宪章;曾军;;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童庆炳;文化诗学是可能的[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6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3年02期
7 韩书堂;;美学想像的政治与政治批判的美学——爱德华·赛义德文化研究模式的贡献及其困境[J];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8 田光远;;论马尔库塞政治哲学中的唯美主义向度[J];社会科学家;2006年05期
9 洪子诚;吴晓东;贺桂梅;高远东;王风;姜涛;李国华;吕绍刚;牟利锋;;新历史语境下的“文学自主性”[J];上海文学;2005年04期
10 吴炫;非文学性的文化批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范永康;;中国学界对当代西方政治文论的批判和超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刘进才;京派小说还乡叙事的文化内涵及美学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刘淮南;;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尹莉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伊格尔顿政治批评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杨深林;;《集结号》:祛政治化社会现实的象征性反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8 曲师;;论福柯的身体政治美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力量权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永辉;鲁迅早期的文学批评体系——鲁迅文学批评研究之四[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贾振勇;;20世纪40年代的郭沫若及其抗战历史剧[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7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周波;;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9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5 高翔娟;文化冲突及其精神反映:“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胡牧;从承继到创新,从启蒙到娱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铭;LOUIS VUITTON 专卖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宁;消费文化视野下的波普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10 张彩云;试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红兵;赵牧;;延续过渡与总结提升——2007年文学理论批评热点问题评述[J];当代文坛;2008年02期
2 赵宪章;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以《美食家》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姚晓南;回归功利: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之走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4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年02期
5 张世英;;希腊精神与科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金元浦;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J];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 章辉;;文学理论知识创新的焦虑与新媒介文化的冲击——2007年度文艺学热点问题述评[J];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张大为;;当下文学理论的两个向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9 陶东风;跨学科文化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的挑战[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10 肖鹰;反叛的沉沦:当代审美文化主体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亚敏;中西文论术语检讨[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2 杨杰;;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曹顺庆;;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顾明栋;;文学的开放性:中西文论双向对话的一个共同基础[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6期
5 王凯波;;在历史反思中开拓、整合与求索理论创新之路——“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 程继田;文学“向内转”说异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7 周晓燕;“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3期
8 曾军;;构筑中西文论的对话平台——评杨立民的《文学活动的多维阐释》[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9 杨春时;中西文论初次对话失败的历史经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简德彬;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可能性”命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盖生;;负刃效应:新时期文学理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认定的偏失[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6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7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8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2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3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5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2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4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玲;在探索中前行[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6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7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