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的“美学立
本文选题:反本质主义 + 文学理论教程 ; 参考:《南方文坛》2012年02期
【摘要】:正一围绕"反本质主义",学界近几年展开过激烈争辩。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因承袭苏式教材较多,被当成了本质主义的代表。但在回应中,他断然否定自己是一个本质主义者。因为在他看来,经由尼采、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努力,所谓本质与反本质之战
[Abstract]:Around anti-essentialism,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have launched a fierce debate.The course of Literary Theory edited by Mr. Tong Qingbing is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ssentialism because it inherits more Soviet teaching materials.But in response, he categorically denied that he was an essentialist.Because in his opinion, through the efforts of Nietzsche, Marx,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others, the so-called battle between essence and anti-essence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想与中国镜像”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K11-45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述务;;理论自反与体系重构——评南帆、刘小新、练暑生合著《文学理论》[J];南方文坛;2010年01期
2 陶东风;;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3 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4 杨春时;;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5 刘锋杰;;反本质主义的“建构”:盲点摸不出大“象”来——兼论文艺学研究中的价值维度、知识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共生[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6 陶东风;;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7 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8 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9 赵牧;;“重返八十年代”与“重建政治维度”[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10 童庆炳;;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玲蓉;;日本小学说明文阅读及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方国武;;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中的政治存在与变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范永康;;中国学界对当代西方政治文论的批判和超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李炜;;《鼠疫》的现代主义叙事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7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李国新;陈竹;;文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张卫华;;西方游戏性文学作品的修辞策略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10 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吴刚;;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3 钱中文;;三十年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与中国文论建设[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彭松乔;;“当代性”——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命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南吉多杰;藏族书信体诗文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赖滢涛;唤醒与养护: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晓燕;“偷窥”事件:余华《兄弟》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国珍;温情的灵魂守望[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贤平;“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红兵;赵牧;;延续过渡与总结提升——2007年文学理论批评热点问题评述[J];当代文坛;2008年02期
2 盛宁;“卢卡契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衍变[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3 刘小新;“话语权力”与90年代文论范式转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方克强;;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年02期
6 陈伟;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7 吴炫;;中国当前文化批评的五大问题[J];山花;2003年06期
8 章辉;;文学理论知识创新的焦虑与新媒介文化的冲击——2007年度文艺学热点问题述评[J];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张大为;;当下文学理论的两个向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10 陶东风;跨学科文化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的挑战[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2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空间的理论建构与范式转换[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卢衍鹏;;文艺学的理论形态与知识实践[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闫听;;反思“反本质主义”: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郭福平;;“话语分析”与文艺学反本质主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万水;;近年来文艺学有关“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讨论综述[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8 王金艳;;主体间性:理解“建构主义”文学性的一种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汤拥华;;文学何以本质?[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帮启;;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陆载涵;李冬林;;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建构型课件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兰善兴;;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分析[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马一民;高东;金继益;;关于大学制图教学问题的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陈卫平;张美英;;建构主义在自然标本陈列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赵翠琼;;建构主义与高职专业英语合作学习策略探析[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9 赵生亮;杨承印;;基于建构主义的《苯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10 王纪人;;对“都市文化原理”编写的几点建议[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飞龙邋李东芳;文化研究学科意欲何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缺失[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4 通讯员 杨登超;福建院海峡文化研究取得成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记者 陈德胜邋见习记者 朱丽;三苏文化研究突出学术性和实践性[N];眉山日报;2007年
6 记者 林娟;海峡文化研究会理事大会举行[N];福建日报;2008年
7 金民卿;西方文化研究中的四种意义分析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曹先锋;郓城水浒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N];菏泽日报;2009年
9 汪民安;文化研究与学术机器[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陶东风 云慧霞;文化研究与大学文学教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7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9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Q,
本文编号:1735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3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