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尼采
本文选题:林语堂 + 尼采思想 ; 参考:《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林语堂接受过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尼采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尼采"骂德人"的启发,创作《萨天师语录》,痛斥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端与国民劣根性;二是融入尼采"愉快哲学"的因子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但林语堂对尼采思想有所疏离,则又彰显出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对他的规约。
[Abstract]:Lin Yutang accepted the influence of German philosopher and poet Nietzsche.This kind of influenc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inspired by Nietzsche's "scolding people with virtue", he created the quotation of "teacher of Satian", denouncing the malpracti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the bad character of the people;Secondly, the factors of Nietzsche's "pleasant philosophy" form his philosophy of life.However, Lin Yutang's alienation from Nietzsche's thought reveals the rules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al tradi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与尼采思想的关系”(11BZW1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杨茂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周莉;;尼采哲学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胡书庆;;词语穿越诗歌和生命内部时的自然呈现——金肽频诗歌印象及对他的某些心理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6 胡成恩;;尼采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特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7 余虹;生命艺术:健康的与病态的——尼采的生命艺术论[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8 张晓华;;尼采的现代性批判与西方文化范式的转换[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9 肖明华,肖建华;作为现代性事件的中国文艺美学——谈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庞立生;王艳华;;当代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及其超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龙霞;;“惟一者”真正走出了“意识的内在性”吗?——兼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阐释与虚无主义问题[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王文江;公共利益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军;福柯主体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邓昊;“神圣”的科学[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妮;论尼采生存观[D];西北大学;2011年
6 余盛祥;论伊莎多拉·邓肯舞蹈艺术的生命精神[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明明;“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卡夫卡的父亲情结[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永利;尼采权力意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邱晔;中西“羊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超慧;鲁迅林语堂关系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张贵贤;;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原因[J];艺术广角;2007年02期
3 ;林语堂与卜舫济往来函件选[J];档案与史学;1994年03期
4 李晓宁;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J];东南学术;2000年05期
5 ;林语堂的梦想[J];电子科技;2002年20期
6 陈才忆;脚踏东西文化 评说宇宙文章——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王明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枚酸果——评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哲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文文;;林语堂妙论乐观与幽默[J];健身科学;2006年07期
9 王兆胜;;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J];文艺争鸣;2007年03期
10 拾以胜;;烧掉婚书之后[J];爱情婚姻家庭(冷暖人生);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李少丹;;自然生动 亦庄亦谐——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初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晓宁;;闽南山水与林语堂[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分析[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10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光明;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王兆胜;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N];闽南日报;2007年
3 散木;林语堂为教材打官司[N];辽源日报;2006年
4 黄荣才;平和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快马加鞭[N];闽南日报;2006年
5 周惠真;海峡两岸共同的林语堂[N];闽南日报;2007年
6 吴运生;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记者 朱秀敏 见习记者 毛小蕾;漳州市林语堂研究会成立[N];闽南日报;2006年
8 黄荣才 刘学鹏;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建设项目签约[N];闽南日报;2010年
9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宋海勇;人的自然化[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7 黄怀军;中国现代作家与尼采[D];四川大学;2007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燕;论30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雅丽;林语堂散文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万里云;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D];厦门大学;2008年
5 黄春梅;林语堂:辨证主义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D];厦门大学;2006年
6 王志波;《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陈家洋;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D];苏州大学;2003年
8 薛晖;林语堂30年代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刘丽芸;《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建构[D];厦门大学;2006年
10 童伟鹏;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7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3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