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艺术的视觉形式与主体性
本文选题:视觉形式 + 主体性建构 ; 参考:《文艺研究》2012年07期
【摘要】:正从历史的视角看,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视觉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分别体现为去分化、分化、再去分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其自身逻辑演化的必然,更是主体性建构的结果。就此而言,主体性与西方艺术的视觉形式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可以说,对主体性的探求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视觉形式的发展,并经由视觉形式而对自身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文致力于从视觉形式角度分析西方艺术的发展规律,并厘清它与主体性问题的关系。
[Abstract]: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visual forms of western classical art, modern art and post-modern art are characterized by de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differentiation respectively.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nly the necessity of its own logical evolution, but also the result of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In this regard, there is a very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the visual form of western ar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earch for subjectivity direc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form in western art. And through the visual form and have a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 on themselve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law of western art from the angle of visual form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西方视觉形式的美学理论与文化研究”(批准号:11D04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1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作;《荒原》:鐞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3 王作;自我显现与现代主义艺术观[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6 蒙冰峰;廉永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郑元景,余章宝;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龚文富;关于素描课堂的思考[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4期
9 胡庆山;郝秀艳;;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段玉洁;;科学主体论美学观中的主体性初探[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海滨;;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丁四海;哲学视野中的个人崇拜[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写意画之写与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伟;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晋;论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9 黎志明;科学发展视域中的主体性反思[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琴;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颖旭;王凬菲;;艺术=生活:后现代艺术的把戏[J];文学教育(中);2010年04期
2 ;别样眼光[J];新远见;2006年03期
3 高星海;论西方艺术的和谐美[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高星海;论西方艺术的形式美[J];晋阳学刊;2001年04期
5 杜卡;;西方艺术品收藏 离我们远吗?[J];大美术;2008年Z1期
6 王岳川 ,何金俐 ,程小牧 ,戴登云 ,秦露;关于后现代艺术的讨论[J];美术之友;2002年01期
7 尚杰;哲学化了的后现代艺术“形状”——读杰夫丝的《画不出的空间:叙述的终结》[J];哲学动态;2005年10期
8 曹晖;;空间关系的虚幻性和情感表现的逻辑性——苏珊·朗格的视觉形式理论分析[J];文艺争鸣;2010年17期
9 苏坚;也谈中国后现代艺术[J];美术学报;2001年02期
10 吴来安;吸收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创新理念[J];艺术探索;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彭吉象;;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A];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延延;西方艺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N];解放日报;2008年
2 柯提斯·卡特 美国马奎特大学哲学系;全球化、霸权和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2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6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晓;从巴黎到纽约[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周璐;后现代艺术接受的断裂化[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3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梁君青;论“隐喻性”现成品在后现代艺术中的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涛;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卢晓;艺术的终结与转型[D];武汉大学;2005年
8 高艳;西方古典艺术中若干母亲神造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贤宗;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世俗倾向[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10 李木子;中国式的波普艺术[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91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9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