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2018-05-20 09:33

  本文选题:中国比较文学 + 乐黛云 ; 参考:《天中学刊》2012年05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这其中离不开乐黛云等先驱者披荆斩棘的探索与奋斗。与王国维境界说相呼应,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和2000年至今的成熟期。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既是她个人学术研究的求索历程,也折射出中国比较文学3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
[Abstract]:Since 1980's,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changed from revival to prosperity,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xploration and struggle of pioneers such as Yue Daiyun. Echoing the theory of Wang Guowei, the road of Yue Daiyun'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exploration period in the 1980s and the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1990s and the mature period from the year 2000 to the present. Yue Daiyun's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her pursuit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reflects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30 years.
【作者单位】: 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五昌;;跨文化、跨学科的开拓性的文学研究——10卷本《王向远著作集》简评[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01期

2 曹顺庆;罗富明;;“失语症”与中国文论的“话语转换”[J];红岩;2011年S2期

3 付飞亮;;略论类型学与历史类型学的异同[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朱栋霖;;现当代中外文学比较史就是现当代中国文学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褚国飞;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王福和;比较文学著作应该怎样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记者 袁国女;第九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战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 高利克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中国比较文学的两次“回归”[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乐黛云 以世界眼光“会通”文学[N];文汇报;2009年

7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8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9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钱志富;互赏机制的建立[N];文艺报;2008年

10 雯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2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3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5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2 闫欢;话语权力与文学经典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慧玲;意识形态、诗学与英语意识流小说的汉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4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14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