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柏子》英译本结尾的改变谈起——翻译社会学视角

发布时间:2018-05-23 13:59

  本文选题:《柏子》 + 英译本 ; 参考:《中国翻译》2013年04期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沈从文小说最早的英译文本——1936年出版的斯诺(Edgar Snow)翻译的短篇小说《柏子》。研究发现,斯诺删掉原文的结尾,代之以自创的结尾,而沈从文小说的结尾决定着小说的整体结构、布局和风格。译者的改写在形式上改变了原作田园诗般抒情的文体风格,在内容上使原作中处于"蒙昧人"状态的"柏子们"在译作中变成意识到社会不公的"清醒者"。根据Casanova社会学理论及Berman翻译批评理论的分析框架,本文从翻译项目、译者立场以及翻译评价诸方面入手分析讨论译文之所以如此的成因。斯诺的译文体现了时代背景、译者惯习以及源语/目标语地位等多方力量的抗衡。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arlie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a short story translated by Snow Edgar Snow published in 1936. It is found that Snow deleted the e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replaced it with a self-made ending, while the ending of Shen Congwen's novel determines the overall structure, layout and style of the novel. The translator's rewriting changes the pastoral lyrical style of the original in form, and in content makes the "cypress", who is in the state of "savage" in the original, become a "sober man" aware of social injustice in the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Casanova's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Berman's the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oject, translator's position and translation evaluation. Snow's translation reflec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translator's habit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target language.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基金】:山东省社科项目(批准号:10CWXJ15)“沈从文短篇小说英译研究”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格非;《柏子》与假定性叙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徐敏慧;;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强;;“梦里葵花分外香”——论曹文轩长篇小说《青铜葵花》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2 邓晓东;;生命的狂欢——沈从文的《柏子》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3 胡明晓;;论楚唐《梦花树》的审美意蕴[J];沧桑;2008年01期

4 张宏建;;试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印象主义手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5期

5 赵斌;;论《边城》中“乡下人”的人道主义[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6 石柏胜;;沈从文剧体作品语言艺术魅力生成溯源[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刘颖慧;张文东;;《边城》的传奇叙事——兼论沈从文小说叙事的“中国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张双昊;;论沈从文都市小说创作的空间环境和文化心理背景[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2期

9 农为平;;从都市到乡村的诗意回归——谈沈从文人生经历对其创作观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9期

10 张翼;;从《边城》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看沈从文创作背后的内心世界[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东堰;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坂本达夫;试论沈从文小说中有关动物意象的修辞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4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蔡颖华;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王晓文;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斌凤;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黎黎;沈从文的乡野与都市[D];西北大学;2010年

3 张娴;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意境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晖;意象自然 神性自然 人性自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晓玲;沈从文小说的诗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艾艳红;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晓品;论沈从文笔下的男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亚丽;沈从文建国初期心灵世界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翟飞;论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沈金祝;社会符号学意义观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翔;;大自然的信徒——华兹华斯与沈从文山水自然观比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黄守岗;;不同的民族,共通的血性——劳伦斯与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3 田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郑启五;“西风东译”论质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5 陈曜;;《红楼梦》英译史及其在英语文学中地位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陈曜;;《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J];理论月刊;2007年11期

7 王小萍;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王宏;;《墨子》英译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李小霞;鄢宏福;;《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朱谷强;刘筱华;;《静夜思》英译本的“功能对等”[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郭晖;;典籍英译的风格再现——小议《楚辞》的两种英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4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苏艳;;余国藩《西游记》英译本中诗词全译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李玉良;;《诗经》翻译中的两大难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传鸣;;《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汉英主语省略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赵巍;;版本差别与作者意图——《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英译本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王宏印;;毛诗翻译的异域想象空间——以海外华人聂华苓等人翻译的毛泽东诗词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驻京记者 王乐;英译本《五经》明年初步成型[N];文汇报;2009年

2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可译,,非常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乔修峰;美国学者谈冯梦龙“三言”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周倩;中国文学翻译:如何“走出去”?[N];工人日报;2010年

7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谢承凤;从《汉魏六朝小说选》杨、戴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穆智玲;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春芬;《茶馆》两个英译本的语域等效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楠;《窦娥冤》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陈青;《茶馆》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魏莉;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孙艳;从语域理论看《西游记》的英译本[D];郑州大学;2010年

9 张烨;《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10 施佳能;葛浩文夫妇《玉米》英译本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5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25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e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