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人间词话》英译两种平议——以李又安译本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9-11 15:28
【摘要】:作为20世纪文论经典的《人间词话》,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英语世界的文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涂经诒的英译《人间词话》起步晚于李又安,但其译本的出版则在李又安译本之前。涂经诒与李又安在两种不同母语背景之下的英译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李又安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方法有深刻的研究,她钻研《人间词话》的时间长,又得到钱钟书、周策纵等人指点,对王国维的若干词学范畴、术语有颇为精到的把握,其译本更具学术价值。王国维早年曾通过对辜鸿铭英译《中庸》的批评而对若干中国语的英译表达了担忧,而英译《人间词话》的情形似乎正印证了王国维的担忧。但英译《人间词话》对于传播中国文论思想,促进中西文论的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Abstract]:As a classic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ords of ci in the World not only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but also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English world. Tu Jingy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i in the world started later than Lee, but its translation was published before Lee's. Tu Jingyi and Lee You-an in two different mother-tongue background unde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presents different colors. Lee You-an has a profound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She has been studying ci on earth for a long time, has been pointed out by Qian Zhongshu, Zhou Zizong, and so on, and has a rather fine grasp of several lexical categories and terminology of Wang Guowei. Its translation has more academic value. Wang Guowei had expressed his concern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some Chinese languages by criticizing Gu Hongming's translation of "the mean" in his early years, but the situation of translating "words of the World" into English seemed to confirm the worry of Wang Guowei.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s of ci in the World still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spreading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promoting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FZW024)
【分类号】:I046;H315.9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惠春琳;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萌;;试析王国维对李煜过高评价的原因[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2期

2 朱雯静;;一缄书札藏何事——探究王国维《人间词话》不提及李清照的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韩德民;;“光大吾国固有哲学”的努力与王国维的学术转向[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2期

4 郑苏淮;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论”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2期

5 周佳;;王国维文艺美学观管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赵玲霞;羊亚;;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J];文教资料;2008年15期

7 马璐璐;陈妍;;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江新献;邓文慧;;从“不喜美成”到“词中少陵”——论王国维与清真词[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期

9 安朝辉;;《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一个原因——从王国维及其词论的“悲剧性”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玉琴;;“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J];天府新论;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8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2 李 翼;惆怅西园满地红[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陆成钢;“豪情请客”值不值?[N];嘉兴日报;2005年

4 金谷子;灯火阑珊处[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7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8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9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10 何怀宏;那个曾经异样的中国[N];中国邮政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2 刘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远秋;王国维的“境界说”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2 宋向娜;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3 徐敏;古雅说与境界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晓蕾;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海商法英译本连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赵彦博;翻译美学视角下的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红丽;建构主义视角下新疆旅游手册英译本之构建[D];新疆大学;2011年

7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9 谢承凤;从《汉魏六朝小说选》杨、戴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穆智玲;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7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37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a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