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电子媒介文学文本的多媒介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2 20:59
【摘要】:当文学的发展走向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文本也由单一的媒介性走向了多媒介性。这种转变让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电子媒介载体下,多媒介性文本的出现让文学从创作到阅读再到审美都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因此对电子媒介文本多媒介性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了解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Abstract]:Whe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moved to the era of electronic media, literary texts also changed from a single medium to multi-media. This kind of change causes the literature from form to content to have the earth-shaking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carrier of electronic media, the emergence of multi-media text makes literature change dramatically from creation to reading and then to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multi-media of electronic media tex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江西社会科学“十二五”课题“电子媒介文学文本的多媒介、跨媒介研究”(11WX32)
【分类号】:I0;G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燕岗;;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J];学术研究;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杨红;;浅论《红楼梦》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周海鸿;;《红楼梦》前八十回匾额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吕菲;;贾宝玉的原型再探——与陈林先生商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啸;;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5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吴飞;;试论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叶慧珏;;新闻点评的异化: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的相互介入及其方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章罗生;;新世纪如何“重写文学史”——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谈起[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建群;电视节目播看双方信息对称性及其对节目品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雯;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钟锐;从语义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化特征词语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卫红;我国精英文化电视读书节目的现状及生存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玉大;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政论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罗颖虹;霍译《红楼梦》人名英译的审美缺失与补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华江;陶水平;;文艺美学与当代人的生存——试论新世纪文艺美学研究的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孙吉民;孟庆会;;也谈“文学的终结”——兼与不同论者商榷[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余岱宗;;文学的“脚本化”与“少数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4 杜书瀛;;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J];阅江学刊;2010年04期

5 杨拓;;试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审美[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杜书瀛;;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J];文艺争鸣;2007年11期

7 方亭;;电子媒介必将促进文学的发展[J];社科纵横;2008年10期

8 杜书瀛;;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的发展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林一民;艺术品的内在魅力来自何方─—谈文本的召唤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08期

10 施旭升;文化语境与艺术阐释[J];江海学刊;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长北;;对图像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姜秋霞;;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查屏球;;媒体转换与文学新变——由纸写替代简牍的过程看当代网络文学走向[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王薇生;;高尔基《海燕》译文的历史钩沉——兼评瞿秋白、戈宝权、宜兰的几种文本[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6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张曼;;翻译:文化在文本间穿行——张爱玲文学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叶光寒;宋东谟;;艺术与科学之美[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9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红梅;;文学阐释学管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旭东;电子媒介时代文艺的新变与发展[N];学习时报;2009年

2 谭旭东;电子媒介与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N];学习时报;2008年

3 杜书瀛;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童庆炳 耿波;从文本中来到文化中去[N];文艺报;2004年

5 傅修延;文本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N];文艺报;2002年

6 陈思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上海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在文本中寻找艺术真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卜东;改编学的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谭旭东;呵护童心 捍卫童年[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四川大学 冯宪光;作为间性文本存在的摄影文学[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顺利;文本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李茵茵;《诗经》婚恋诗葡萄牙语译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6 吴(燕日);翻译相异性[D];暨南大学;2006年

7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8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10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梅;历史、文本与同心圆[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华伟;瑞恰兹的《实用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艳彬;论诠释的有限性及其标准[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克平;文本的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胡非玄;超文性戏仿理论试说[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6 唐彩云;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共生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海霞;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洁;文学翻译的文本阐释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隆玉婷;寻家之旅:《牛虻》在中国的文本旅行[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240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40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4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