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价值视域中的多媒体艺术
[Abstract]:Multimedia art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concept art which i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an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Multimedia art has many values, such as artistic inno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uxiliary education, etc. It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avant-garde art experiment,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ethod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研究”(09JZD0009)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美学研究”(10CZX052) 2010年度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网络空间图像传播研究”(XJ2010023)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伟业;;化数为美:数字虚拟创作的美学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柳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哲学思潮对戏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孟卫东;;新媒体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当代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7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代丽君;;借良药以拯世人,求新声于审美——浅谈审美救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杨晨;;“拧巴”及其缘由——以《麦田》为例管窥近年中国古装片的症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尚建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音乐教学范式转型[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潘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面孔”及我的版画创作[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全鹰;;多媒体概念分析及设计综述[A];2010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3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4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6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金重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创作自觉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8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兴潮;国内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网体育频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伟;高校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嘉;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合作、探究式作文教学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孙朝霞;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闽;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在《高中牛津英语》教学中的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小群;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远”工程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华伦·巴克兰德,宋雁蓉,李含;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斯皮尔伯格的数字恐龙、想象的世界和新审美现实主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段炼;;数码虚拟 城市空间 女性身体——浅论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作者的介入[J];美术观察;2005年10期
3 周宪;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J];文史哲;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鸿;;“网络多媒体艺术”概述[J];艺术·生活;2006年03期
2 李凯;;多媒体艺术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发展[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年12期
3 郑晓萍;相天宝;;谈新闻摄影与多媒体艺术[J];鸡西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王亚东;;多媒体艺术应用现状分析[J];科学中国人;2008年11期
5 ;多媒体装置艺术展“冻感——情感市场”全球首展登陆上海[J];文明;2005年06期
6 郑晓萍;廉景华;;浅谈新闻摄影与多媒体艺术[J];新闻传播;2006年08期
7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J];中国书画;2006年06期
8 刘红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01期
9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10 王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新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乃群;史耀军;王静;;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邵丹;;功巧以过人变电惠百姓——谈网络时代的科普创作技巧[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江湖;如何看待“多媒体艺术”[N];文艺报;2004年
2 程辉;无障碍的设计空间[N];中国包装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咏梅;“动手”的游戏人才最热销[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4 闻声;成就中国游戏产业梦想的摇篮[N];科技日报;2005年
5 俞孔坚;走向新景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鲁虹邋金淑芳;不可回避的震动[N];美术报;2007年
7 李亮之;艺术媒体与媒体艺术[N];美术报;2004年
8 严晨 北京印刷学院多媒体艺术工作室;让盛世钟韵在世界回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张振洪;中国美术发展现状及趋向[N];吉林日报;2007年
10 左岸;新的艺术市场形态下的收藏思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周伟业;虚实相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蔡顺兴;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国张;论多媒体艺术的时间与空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段艳红;走进数字化空间[D];东华大学;2005年
3 廖家萍;多媒体艺术——艺术创作的时代趋势[D];厦门大学;2002年
4 仵季红;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形式设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4年
5 王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保障体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涵;西安老字号保护之生态博物馆策略[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宋扬;多媒体艺术空间形态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08年
9 马星;论多媒体艺术在博物馆展鉴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07年
10 李勇丽;现代语境下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民俗学解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44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4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