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修辞”的历史关联与现代学科界定
[Abstract]:Ancient grammar is the art of articles,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art of exercising and arranging the text of words and sentences, but also the theories of artistic origin, acceptanc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style and spirit, and so 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Zhu Xi, Chen Jiang and many literary schoo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rammatical science gradually formed a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rhetoric and became the main body of ancient literary studies together with stylistics. Since the contents of grammar and modern rhetoric coincide with those of modern rhetoric, the metaphysical content of "styl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wind spirit" coincide with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in modern context. As a result, grammar does not have its own independent statu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dern disciplines.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苏州科技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宋代儒学发展与文章学的建立”(XKR2012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祝尚书;;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6 潘啸龙;《九歌·山鬼》研究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潘啸龙;诗、骚"诗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方汉文;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黄侯兴;;略谈《读随园诗话札记》[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4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鸣华;;屈原的价值观及其必然的命运[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姚小鸥;;《楚辞·九歌》“与佳期兮夕张”解[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4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董煜宇;朱熹科学思想管窥[D];郑州大学;2001年
6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莉;论个体价值观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湘兰;崇高·优美·滑稽[D];湘潭大学;2002年
9 米永盈;《九歌》音乐特色之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吴忠华;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祝尚书;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祝尚书;论宋代科举时文的程式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晴;;感受力的社会学和修辞学 对“复感·动观”2011年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策展思考[J];美苑;2011年03期
2 张晴;;感受力的社会学和修辞学——对“复感·动观”二○一一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策展思考[J];荣宝斋;2011年06期
3 张浩达;;视觉修辞在艺术创作中的诗性作用[J];雕塑;2011年03期
4 李亚旭;;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比较思维——一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前史的考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赵正阳;郭晓;;艺术语言研究——艺术研究的一个全新维度[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赵惠霞;;东西方艺术隐喻本质观论略[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骆冬青;《文艺之敌》自序[N];文艺报;2006年
2 鲍永玲 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博士生;一种培植性的诠释经典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慧敏;“严肃的游戏”[D];郑州大学;2006年
2 王委艳;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D];兰州大学;2007年
3 李慧;“叙事作为修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海;亚里士多德喜剧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叶磊蕾;象征:作为中介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华;论反讽模态[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7 曹丽英;论诗歌隐喻的特点、分类及功能[D];湘潭大学;2005年
8 佘艺;基于意向管辖多重整合论(IMT)的汉语人体谜语创作机制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王正中;文学元叙述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60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6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