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发布时间:2018-10-18 09:39
【摘要】: 随着全球化环境下文化融合大背景的形成,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使得我们重新审视翻译,即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在翻译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翻译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体现在译介汉语文学作品中。如何翻译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一直为译者所重视。本文系作者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有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使用归化手段还是异化手段,尚无定论。据本文作者之见,如果能全面考虑译者的把握度,读者的接受度和译入语的宽容度等因素,我们就能判断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是否最佳。 翻译就是在目标语文本中再现原文本的意义。这样的意义中包含着文化信息。文化负载词则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包括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不少学者只关注外延意义的研究。实际上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意义与上下文和源语文化密切相关,翻译起来更为棘手。因此对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应该包括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的研究。 为了阐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本文作者将《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成六类,再根据译者在翻译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然后运用翻译理论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及其效果。 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译者各抒己见。通过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统计并运用相关翻译理论进行分析之后,本文作者发现译者采用直译法来翻译《儒林外史》中的大部分文化负载词,没有增加很多注释和翻译,将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忠实地传达给了英语读者;对于汉语和英语中只存在部分意义对应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采用了先直译,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或在文末提供注释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对于汉语和英语中意义非对应的文化负载词,即词汇空缺,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实现汉语中内涵意义的传递;对于意义非对应的次要文化负载词,译者则采用了部分省略或完全省略的方法保证文化信息的传递。除此之外,译者还考虑到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运用英语的文化形象来取代汉语的文化形象,从而有效避免文化信息的丧失。综上所述,从译者对于《儒林外史》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探析,译者忠实于源语的形象,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并有效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统计与分析的结果表明:译者在《儒林外史》的英译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中国文化,使汉译英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 总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取向与译者的把握度、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和译入语文化的宽容度等多项因素密切相关。翻译策略是否最佳,取决于上述诸多因素。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再现包括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忠实再现。研究表明在翻译汉语文学作品中异化与归化相比,异化在文化意义传递的信息度和有效度上更为有效。值得注意的,过分强调归化和异化都是片面和不科学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该避免归化和异化的任何一个极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张昕;;浅析中英诗歌中的文化负载词现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2 刘莎;;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3 李恩慧;;等效翻译观下的文化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高洁;吴晓雷;;浅议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刘晓妍;;浅谈英汉文化负载词及其文化内涵差异的成因[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6 付永;戈玲玲;;浅议《易经》中文化负载词“三”的翻译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7 刘齐文;;动态对等视角的注释性翻译——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葛颂;;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看杨宪益的翻译观——基于《阿Q正传》杨、戴译本[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9 魏李隼;;论模因论与文化翻译的关系[J];丽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邓红顺;;外宣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文贤;;文化翻译中的信息缺陷与翻译通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何文贤;;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信息缺陷与翻译通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亚丽;;戏剧翻译标准问题初探[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乐;;旅游国际化——旅游文化的汉译英[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查明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青衣;翻译全球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刘舒曼;《恋人絮语》中的东方文化翻译指瑕[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袁跃兴;杨宪益先生的风骨[N];团结报;2009年

5 清衣;“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构建”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06年

6 陈榕;他为西方读者举起一面有异域色彩的“东洋镜”[N];文艺报;2008年

7 王铭铭;非洲努尔人的裂变与中国封建论的“反拨”[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黄建银;中医翻译“一词多译”局面有望改善[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杨乃乔;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景端;福建的翻译名家[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张萍;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9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晓英;乐府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袁凌燕;英汉文化负载词(组):意义差异分析及其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仲笑雨;《红楼梦》中花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李照;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雅慧;《论语》三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之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秦艳;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化负载词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罗丹;《论语》中核心文化负载词的多维翻译[D];南华大学;2011年

8 洪轶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化负载词文化意义习得调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李芝;从文化语境顺应角度析文化负载词的英译[D];南华大学;2010年

10 耿小超;《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D];中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78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78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d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