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规范到僭越——以胡适译诗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20 05:51
【摘要】:胡适作为白话译诗的首创者,其诗歌翻译从主题到诗体到语言转型,揭示了胡适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胡适对译入语文化态度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翻译策略的改变使其诗歌翻译活动解构了主体文学系统内的诗学规范和翻译规范,推动了中国诗歌体裁范式和翻译规范的更替与演进,使新的诗学规范和翻译规范得以确立。
[Abstract]:Hu Shi, as the initiator of vernacular poetry translation, reveals the subjectivity of Hu Shi in translation from theme to poetic style to language. The change of Hu Shi's attitude towards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chang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lead to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oetic norms and translation norms in the subject literature system. It promotes the replace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poetry genre paradigm and translation norms, and makes the new poetic norms and translation norms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庆抗战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研究”(2014YBYY082)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廖七一;;从政治到艺术翻译模式的演变——论清末民初的诗歌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廖七一;;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J];外语教学;2009年01期

3 汤富华;;论翻译之颠覆力与重塑力——重思中国新诗的发生[J];中国翻译;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亮;;新诗的自我救赎——试论20世纪20—40年代新诗在“民族化”和“全球化”方面的探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2 卢晓霞;;论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3 钟扬;笔底寒潮撼星斗──陈独秀与中国新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5 萧晓阳;;近三百年文化嬗变中的桐城学术精神——以方苞、曾国藩、严复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6 曾燕波;;试论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关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方萍;;论译介对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孙静艺;王伦;;诗歌翻译与创作[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恩科;;“文化转向”:视角转换还是视角拓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边立红;张爱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主导作用——以胡适翻译的《哀希腊》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爱中;;以旧的姿态矗立——重读《尝试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坤栋;;中西融合 古今贯通——从吴芳吉的白屋体新诗理论与创作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刘子琦;;浅论中国新诗“跨行”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中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芝国;;南星:现代田园诗的奠基石[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莫蓉;石甜;丁苏安;;文化转型研究综述[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6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金龙;从资源到资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小慰;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陈艳丽;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毕澜潇;从伪译研究视角解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尤婕;以钱玄同为例看五四精英的书法情结[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石永霞;论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红莉;《官话和合译本》与《文理和合译本》的翻译策略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璐;以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三个译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梅雪;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纳;民初小说的情感取向和文体特色[J];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03期

2 刘纳;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取向[J];荆州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3 夏晓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J];开放时代;2000年03期

4 郭长海;试论中国近代的译诗[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3期

5 卞之琳;;新诗和西方诗[J];诗探索;1981年04期

6 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7 赵小琪;;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J];学习与探索;2007年05期

8 卞之琳;“五四”以来翻译对于中国新诗的功过[J];译林;1989年04期

9 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重德;伯顿·拉菲尔译诗论点概述与评论[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2期

2 高雷;谈译诗[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3 牛云平,王京华;以诗译诗——关于诗歌形式的翻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洪振国;;谈周流溪的译诗理论与实践[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王宏;;真情译诗 形神兼似[J];中国翻译;2008年04期

6 张U,

本文编号:2343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43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4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