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时代的文艺接受批判
[Abstract]:The consumption rules of popular culture, which are subject to the market economy,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and changed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ceptance. It has undergone two remarkable changes: first, from the traditional "author standard" to the "reader (audience) standard" in the age of popular culture,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ceptance in the sense of aesthetic art appreciation has changed into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the sociological sense. The market becomes the basic factor influencing literature. Second, readers (viewers)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aesthetic appreciators or educational recipients to literary and art consumers and book buyers.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ceptance, it is urgent to suppress three major cultural hazard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diseas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 that is, to suppress the ratings (box office value), circulation and click-through rate. In order to suppress the "three major cultural hazards", the readers (audience), as literary receivers, must step out of the three misunderstanding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ceptance created by mass consumption culture: acceptance of symbolic identity, acceptance of satisfying desire and acceptance of conformity with the masses.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图书市场视野中的新世纪长篇小说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7510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晓明;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2 金惠敏;;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J];文艺研究;2006年12期
3 王本朝;;人民需要与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想象[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黄书泉;;从“俗中有雅”到“雅俗融合”——试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通俗长篇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3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青;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路文彬;;大众文化与文学写作[J];文学前沿;2002年02期
3 杨毓麟;从消费文化看波普艺术的图像来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3期
4 周成璐;景一;;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宁;;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消费文化[J];北京文学;1997年03期
6 陈e,
本文编号:2344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4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