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清华大学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12 22:48
【摘要】:正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曾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过十分辉煌的一页,其人文学科曾人才辈出,大师荟萃,在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清华大学的人文学科对于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多在后来的中国比较文学领域里著述甚丰的重要学者都出自清华大学,或者在这里任教,或者在这里求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点将越来越被历史所证明。正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在2011年举行的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上所指出的,"清华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比较文学发
[Abstract]:As we all know, Tsinghua University once had a glorious pag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earning, and its humanities discipline was filled with talented people and great masters, as well as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y of subject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humaniti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any of the leading scholars who later wrot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e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where they either teach or study here. Over time, this will be increasingly proven by history. As Yue Daiyun, head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pointed out at the 2011 Forum on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is recogniz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秀清;;《中国比较文学源流》序[J];昌潍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乐黛云;邹赞;;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先生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0年05期

3 王宁;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4 本刊编辑部;;斯人已去 精神常驻——缅怀贾植芳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3期

5 黄燕尤;新世纪人才培养与比较文学教学——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1期

6 王宁;;《理论思考与文学阐释》序言[J];东吴学术;2011年01期

7 张弘;也谈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问题——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读后[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1期

8 刘卫英;金亚东;马艳芳;;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学术交流;2009年01期

9 安锋;;第四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在美国举行[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1期

10 安锋;;第四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钟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内在的悖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周光召;;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锋;第四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在美国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记者 袁国女;第九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战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 高利克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中国比较文学的两次“回归”[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王福和;比较文学著作应该怎样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8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9 晨晓;设计,,请向生活致意[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杨洁萍;清华大学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论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4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6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2 李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自圣;中、英四所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铎;论戏剧翻译描写性研究的外部过程取向[D];清华大学;2007年

6 闫欢;话语权力与文学经典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慧玲;意识形态、诗学与英语意识流小说的汉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程征明;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胡欣欣;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下对《论语》的译介与诠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俊姝;西南联大文学翻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5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5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