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批评与文学生产
[Abstract]: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ism and creation; the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since Derrida and the practice of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of Yale School have added new meaning to this relationship, not only that Hartman's distinct viewpoint of "Literary criticism as Literature" was born. It also shows a novel critic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ritical text presents a different feature from the previous criticism, it is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interpretation, comments and succumbs to the literary text, it is actively exploring its own way out. It is a creative text generation. This kind of creative critical text is produced both as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and as the text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谢晖;论诠释法律的意义整合[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4 林潇;;建立中国园林景观评论学的构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阳;叙述时间与叙述情景[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王艳芳;被复制的文化消费品—论《长恨歌》的文学史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7 李衍柱;艺术的黄昏与黎明[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8 韩克永;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及对文学理论的观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曹莉;;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J];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10 杨光祖;;批评的伦理底线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2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汪帮琼;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新征;狂欢化的《尤利西斯》[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丽君;卢卡契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邹顺宏;后现代科学观——费耶阿本德与拉图尔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照岩;[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李舒燕;试谈罗伯-格里耶仿侦探小说中的重复手法[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存锋;韦勒克文学批评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珂;论李长之的文艺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春;建构主义的道德学习观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冠伟;大众文化到消费文化:“神话”向世俗化的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晖,赖大仁;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J];文艺评论;2000年05期
2 肖朗;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理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管宁;;当代大众传媒与文学生产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黄绍勋;应从不同层面来认识主客体对文学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5 李金梅;;文学的永恒——论消费社会语境中文学的命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6 张玉能;张弓;;大众媒介与话语生产和文学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7 徐来;;供养作家与文学无关[J];上海采风;2007年04期
8 郑伟;;论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当下语境中的文学本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杨洁;;市场经济条件下作家的创作自由[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黄芸;;论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志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西方到中国[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赵牧;;文学教育:关乎我们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荣;对个人视角文学功利性的思索[N];光明日报;2008年
2 ;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N];文艺报;2001年
3 马相武;文学不能脱离道德[N];文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郑逸文;学界争论:当代文学批评新路向[N];文汇报;2003年
5 冯宪光;走向客观化[N];文艺报;2000年
6 张兴成;市场条件下的当代文学[N];人民日报;2003年
7 程光炜;如何看待“新人新作”[N];文艺报;2005年
8 贺绍俊;明星化:文学的利与弊[N];人民日报;2005年
9 斯义宁;摆脱危机:走向一种双向的比较[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北京大学 王彦霞;从艺术生产力谈摄影文学的理论空间[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3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涛;作为文学的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崔剑峰;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王素音;“非个人化”创作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颜研生;作为一种“生产”存在的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原;文学行动: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柴冬冬;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图像化生产[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7 潘品丽;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D];温州大学;2011年
8 张红梅;意识形态与通俗文学[D];厦门大学;2006年
9 刘会;文学·消费·权力[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杨梓露;论保罗·德·曼的讽寓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9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90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