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
[Abstract]:It is a new growing point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and spreading law of national image from the literary and art field. We need to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image poetic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mage study, and enrich and deepe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image poetics with the new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imag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poetic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national image shaping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art practice, which can promote and guide the deepening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actice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ory. It makes the exploration of national image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more active in the overall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image shaping and exerting its unique agglomeration and influence.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项目号:12AZW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一川;;国家硬形象、软形象及其交融态——兼谈中国电影的影像政治修辞[J];当代电影;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守金;论朦胧诗的终结[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方国武;;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中的政治存在与变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刘瑞瑞;王广华;;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杨媛;;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7 王林晚;林玮;;从“安意如现象”看古典诗词的当代话语处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8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袁涛;;自塑形象——赛珍珠作品的美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廖凯军;;《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4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彭应,
本文编号:2423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2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