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可意会”走向“亦可言传”——《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评介
[Abstract]:Introduction to text texture: cognitive Aesthetics on Reading, published in 2009 by Professor Peter Stockwell,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K, is another great work after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Poetics (2002). If the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Poetics establish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poetics, then this book is a comprehensive sublimation on this basis, which extends the study of cognitive poetics to the field of cognitive aesthetics (cognitive aesthetic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elements of readers' emotion and aesthetics in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interprets som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et of effect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which sets up a new navigation mark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oetics. The core concept of this book is "text texture" (texture). The word is us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fields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马菊玲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认知诗学与文学批评新接面研究”(09XYY001) 宁夏哲学社科规划项目“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语篇研究”(10NXBYY02)资助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沐清;;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J];外国语文;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蒋仁龙;;认知诗学视野下《噢,船长!我的船长!》的情感解读[J];英语研究;2013年02期
2 张俊凌;;图形—背景与英语诗歌赏析中的审美注意——认知诗学视野下《她走在美的光影里》的解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3 姬瑜;;从认知诗学角度考察《夕阳楼》的音形义互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3期
4 庄严;;认知诗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J];外国语文;2011年04期
5 蒋勇军;;诗歌感知效果中的“难以言说”——感受意对“言不尽意”的探析[J];外国语文;2012年01期
6 高原;;从汉英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认知分析看中西比较诗学[J];外国语文;2012年06期
7 李彭湃;;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戏剧剧本分析:以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为例[J];外国语文;2012年06期
8 高原;;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亚男;原型理论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2 林小群;冲突与幻灭[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一舟;;试论作为一种元语言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陆扬;;蒙田《随笔集》诗学举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徐岱;赵亮;;从人文的视野看萨义德文学批评的方法与立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郭云;;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为旨归的文学阅读[J];山花;2010年22期
5 李小海;;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的英语文学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04期
6 涂靖;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王婷妹;;浅谈接受美学的翻译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8 徐岱;走向应用诗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6期
9 韦礼明;;现代性焦虑中的诗学困境和意义应对——荣光启文学批评印象[J];文学界(专辑版);2011年09期
10 张世君;;文学批评阅读法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利;;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罗勇;;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康梅钧;;王国维文学批评:学无中西的现代性视角[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蔡钟翔;白岚玲;;金圣叹研究大有可为[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永春;;论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国华;;坚持创新,建设“中国文学批评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学描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早;以独立评论为前提的互利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杨早;文学批评与媒体批评应是怎样一种关系[N];文汇报;2008年
3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徐有富 南京大学;竺可桢的诗学修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江湖;大众媒体兴盛下的文学批评[N];文艺报;2002年
6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7 梁鸿鹰;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不可缺失[N];文艺报;2005年
8 梁鸿鹰;张扬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团结报;2009年
9 记者 姜小玲;全媒时代,文学批评要出声音[N];解放日报;2010年
10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徐兆寿;文学批评应有的气质[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3 唐一方;范伯子的诗学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7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8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9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王爱金;王润华现代华文文学观的论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宏芬;叶公超诗学思想及其渊源[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杨春霞;中国古诗文学开放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4 李蔷;《创造季刊》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谭晨;论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7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9 马连君;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D];山西大学;2004年
10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38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3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