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纵理论看张爱玲的自译小说《秧歌》
发布时间:2019-10-23 02:19
【摘要】:1952年张爱玲在美新处的赞助下将自己的英文小说The Rice-Sprout Song自译为中文小说《秧歌》,在香港出版。本文以《秧歌》为研究对象,借助勒菲弗尔提出的“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个概念,立足文本,全面分析三者对张爱玲自译小说《秧歌》产生的影响。美新处为张爱玲翻译活动的赞助人,主要在意识形态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对译者张爱玲产生影响。结合勒菲弗尔对诗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张爱玲创作的文学主题视为其诗学的展现,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上,即为张爱玲在《秧歌》中着力描绘的人性与女性意识两大主题。 原作The Rice-Sprout Song出版地是在美国,面对的是美国读者,而译作《秧歌》出版地在香港,面对的主要是香港读者。作者与译者为同一人,原作和译作均在同一个赞助人美新处的赞助下完成,而两个作品却面对着不同的读者群。在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张爱玲考虑到赞助人美新处的政治任务,受到50年代香港的政治环境和左右两派文人相互对峙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政治观的影响,在翻译中对译本进行了意识形态操纵。不仅增加《跋》为小说的真实性辩护,还突出强化了对共产党的丑化,同时受美国与台湾的关系和读者群的影响,删除了原作中关于国民党丑化共产党的描述。另一方面,受张爱玲自身诗学的影响,The Rice-Sprout Song延续了其一贯的主题,即对人性的刻画及彰显女性意识。在翻译中张爱玲也刻意强化了对这两大主题的操纵。 笔者希望借由本文,学者能够重视《秧歌》翻译小说的身份。对《秧歌》翻译进行的细致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这一作品的认识,丰富张爱玲研究。另一方面,《秧歌》的中译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个案,从中可以窥见赞助人、译者、社会环境、读者群四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本文编号:255188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于群,程舒伟;美国的香港政策(1942—1960)[J];历史研究;1997年03期
2 马若飞;;翻译视阈中的张爱玲与《海上花》[J];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陈会琴;;从东方主义看《金锁记》的翻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年01期
4 张文东;;隐喻·主题·记忆——论张爱玲小说的政治叙事[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5 赵学勇;;人性的建构与解构——沈从文与张爱玲比较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09期
,本文编号:2551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