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下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大兴;葛宏;;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0期
2 李宇鹏;崔亮;;理工类高校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周龙军;略论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席锁柱;论高校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国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韩传信;;农村中小学教师德育素养提升途径的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杨凤仙;;关于校本教研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林章俊;;试论利他行为的几种理论及其决定因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李琳琦;孟醒;;明清小说与历史文献中的徽商形象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周志刚;孟娜;;对话教学现实问题透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张锦智;张春秀;;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体间性视角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廖菲;拓慧;;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调查报告[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戴烽;;群体心理效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陈孝连;;农民集体上访中的共意动员——对M村农民集体上访个案的观察[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莹;企业人格视域中的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徐旭林;社会群体行为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毕红轶;新课程视域下的思想品德课生命观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韩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悦;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曼红;教师的课堂情境知识及其建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当前职教发展中的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2 张立娟;重塑素质教育之魂——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3 王宗光,赵文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与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04期
4 邹诗鹏;人文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做人之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5 李建华,李丽红,曾]/;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6 陈云恺;人性教育: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8 隋允康;素质教育随笔[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9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10 吴钰 ,高乃毅;论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决策探索;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荣华;论当代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J];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6期
2 ;资讯[J];艺术教育;2003年01期
3 黄华明,杨卫平,林美璇,王明亮;实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探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4 赤奋若;艺术学院-艺术教育-艺术[J];美苑;2004年05期
5 陈洁;;从教育价值观角度理解高校艺术教育[J];科学大众;2006年07期
6 赵志红;;面对扩招现实,探索艺术教育的发展出路[J];艺术教育;2007年01期
7 于化;;关于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问题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7期
8 任道;;试论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8年12期
9 刘清华;雒仁地;;浅谈如何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艺术教学[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8年09期
10 连冬花;张跃华;;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科学理念融入艺术教育之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婕;刘五华;;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汤旭梅;;邓小平文艺思想与高等院校艺术教育[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振华;;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新时期艺术教育断想[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能强;;艺术中的“美”与“丑”与审美教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潘力峰;潘舸平;;试论欠发达地区少儿艺术教育现代化与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徐英;;艺术教育“两种人才模式"培养的理论构想[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董晓红;;搭建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桥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透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张振华;盖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的若干思考[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瞻宁;刘虹弦;;“信息图解化”现象及其正负效应透析——兼论“读图时代”艺术教育的使命感[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佟乐 g烘,
本文编号:2568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6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