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问题域看语言批评的理论构型

发布时间:2020-01-16 22:08
【摘要】:语言批评作为自成系统的文学研究类型,在整体结构与具体形态上的理论构型源自其特有的"问题域"。基于对语言与文学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提问方式,语言批评阐释文学的特点和它在文学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经历了由"单数"到"复数"的螺旋式上升。由此,语言批评既能从语言本身的超语境属性来审视文学的自律性,分析其如何将审美感知诉诸于空间直观的语言形式,亦能立足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多重关系,反思文学审美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何以可能,文学因此具有何种实际形态与功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一川;;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2 姚文放;;话语转向: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J];文学评论;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徐春;传统建筑学的解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5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童敏;以对话为核心的个案工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车晓勤;永恒的悲哀——解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的启蒙情结[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郭国良;蒋茜;;简评约翰·伯格《G》的立体主义文学实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侯静;;浅析《贵妇画像》中女性的失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黄健;;“左翼”话语构建原则与策略的确立——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话语分析[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泱育;;新闻事件“原因分析”的历史检视[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黄旦;;身份与角色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汪晖;关键词与文化变迁[J];读书;1995年02期

2 陈平原;;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上)[J];读书;2008年04期

3 陈平原;;学术视野中的“关键词”(下)[J];读书;2008年05期

4 郭英德;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5 蒋寅;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6 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J];文学评论;1996年06期

7 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J];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8 陶东风;关于中国文论“失语”与“重建”问题的再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黑晓佛;;敦煌哲学的独特性、问题域及研究范式[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2 臧峰宇;;“热点”问题与哲学的当代性[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3 李娟;;“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求解向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4 王鲁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出场路径的问题域考察[J];湘潮(下半月);2014年02期

5 谭培文;物化观与马克思问题域逻辑转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刘永谋;;从中心到边缘:研究问题域流变中的创新——刘大椿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07年02期

7 张雪魁;吴瑞敏;;在问题域转换中重新理解马克思——从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看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解读[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8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9 隽鸿飞;作为一个问题域的发展哲学[J];唯实;2002年05期

10 郝立新;丰子义;贺来;郑永扣;潘中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域与学科性[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余敦辉;何克清;李兵;余红卫;;基于问题域的领域模型库度量[A];2010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蓬;;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罗晓欢;;高技术、深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应对[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4 欧阳康;;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前提、问题阈及其研究思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清富;科学之矢与社会之的[N];科技日报;2000年

2 嘉应学院文学院 张劲松;在全球化、关键词、问题域中推陈出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云冬;从问题到视域[D];吉林大学;2006年

2 常江;论哲学的“价值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旭;CBID系统中基于设计问题域的程序型知识检索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0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70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c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