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析文化背景下篇章翻译中的衔接的因素

发布时间:2020-01-25 01:43
【摘要】:本文是针对文化背景下篇章翻译中衔接翻译的操作性研究。 从篇章翻译的兴起到现在,对于衔接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某一文化背景之下篇章内的不同衔接手段进行的,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如何在译文中重现原语中的语篇衔接,还未受到充分的关注。笔者从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出发,结合对比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内容,以篇章翻译中的衔接因素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是对篇章翻译的一次细化和尝试。 笔者首先论证了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翻译活动的展开与两种语言所植根的两种文化密切相连。翻译中的“他因素”即人为因素也影响着从选择翻译材料到开展翻译活动再到读者评论的整个过程。一方面译者在选材和呈现原作内容和文化时受到其所处文化及自身文化立场的影响;另一方面,译文读者在选择相应的译作阅读和评价译作的优劣时也受到其个人喜好和个体立场的干扰;此外,翻译材料具有跨学科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的基础上,应该直接或间接的吸收其它学科的重要知识,如文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 在某种程度上,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显重要。笔者认为,从文化角度出发,实现原文语篇与译语语篇的效应对等,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本文针对英语语篇中的常用衔接手段展开分析,着重分析了英语中的指称、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以及词汇衔接,将其与汉语中相应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衔接翻译的具体策略:对于相似之处要适当变通;对于缺省现象要适当增添;对于累赘之处要适当省减。这些观点的提出对文化背景下篇章翻译中的衔接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英文原著和吴劳、海观、李锡胤和余光中的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篇章翻译中的衔接翻译进行现身说法,使本文脱离了纯理论研究的窠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31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义诚;文化语境与语篇翻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2期

2 郝文杰;读者反应与跨文化语篇的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侯向群;篇章语言学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Z1期

4 杨若东;语篇衔接关系的建立与跨文化语篇理解[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5 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年01期

6 司显柱;论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J];中国翻译;1999年02期

7 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年01期

8 乐金声;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J];中国翻译;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2572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72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7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