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时期艺术道德建设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18 12:09
【摘要】:研究新时期艺术道德演变,应当把握当代中国道德变迁的总体趋势,理性地审视艺术与道德关系的和谐与冲突。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也不容忽视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的交织碰撞对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严峻挑战。科学地总结新时期艺术道德建设的经验,有几个突出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一是需要重新认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二是要关注经济转型与艺术道德取向的演变;三是重视新媒体对艺术道德取向的影响;四是正确处理道德文化领域中主元与多元的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建林;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杨俊亮;;道德与文艺的关系及意义[J];文艺研究;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刍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王小琴;;中国艺术伦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道德与文明;2010年01期

3 祝亚峰;;叙事伦理:小说叙事研究的现代形态[J];东方丛刊;2009年02期

4 杨澜洁;;红色经典影视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J];大学时代;2006年08期

5 龙建平;;论道德内化的前提条件——以情感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1期

6 张鹏;倪志刚;;当代影视传播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电影文学;2009年13期

7 杨述刚;;对理性与情感的“交互性”误解——学界道德基础纷争之根由[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罗超;;美与善的融合——通往德性之路[J];道德与文明;2013年03期

9 田智,罗俐琳;对中西伦理思想中整体主义发展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戴茂堂;李家莲;;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之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3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4 马弦;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7 曹连观;文艺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亮;论约翰·高尔斯华绥《有产业的人》中三类福尔赛人的责任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邓科超;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菲菲;中国文人写作伦理的表现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振飞;《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舒侠;新世纪文学的道德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秀忠;论央视春晚受众审美心理的伦理向度[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程敏;数字艺术与人类社会现实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滢;当代文学中的两种女性叙事伦理形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丽瑾;五四女作家小说的道德倾向[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朝运;亚当·斯密的同情论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瑞泉 ,袁进 ,张汝伦 ,李天纲;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年04期

2 吴炫 ,王干 ,费振钟 ,王彬彬;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J];读书;1994年06期

3 朱维铮;何谓“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199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鸣奋;;新媒体革命与西方艺术的激进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李心峰;中国20世纪的艺术本质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04期

3 ;书羽[J];艺术评论;2006年03期

4 黄鸣奋;;交互性:计算技术与西方艺术理论的汇聚[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山岭;;中国与欧洲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比较[J];美术观察;2005年10期

6 史伟娜;;新媒体艺术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0年12期

7 罗屿;;科技制造艺术王国[J];新世纪周刊;2008年20期

8 黄梦斯;周之毅;;STAGE ONE:边酒边艺术[J];缤纷家居;2009年01期

9 李振华;;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1)[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02期

10 本刊编辑部;;兼容,和而不同——“第四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成功举办[J];影视制作;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晓波;;信息环境中的新媒体艺术基础理论与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3 张伟;;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张振华;;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新时期艺术教育断想[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心峰;;新时期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意义[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宋建林;;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理论贡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谭好哲;;开放视野·实践品性·问题意识——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的宏观审视[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莫先武;;当代审美意象理论之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薇;如何让新媒体艺术葆有健康的生命[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周晓风 余宁;要重视新媒体对文艺发展的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王腾飞;“新媒体”背后的产业链条[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张陆民;“新媒体”教育需谨防理念泡沫[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美周;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开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仇方迎 赵凤华;突破新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瓶颈[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宏宇;看艺术?看技术?[N];南方周末;2006年

8 刘卉;艺术与科技的结合[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本版编辑 孙国胜 马学东 禾田 潘瑶;新媒体艺术或成拍卖市场新板块[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苌苌;看“合成时代”的艺术[N];大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3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郭峰;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及其互联网经营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铁梅;浅论后现代艺术在中国[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朵;被挪用的经典[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谭波;美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6 郭宾;浅析人类的艺术创造[D];山西大学;2005年

7 刘国柱;贡布里希与波普尔[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欧阳华;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D];苏州大学;2006年

9 马艳;形式的生命[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秦佳;伽达默尔关于艺术与游戏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88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88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