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9:52
【摘要】:现代对巴蜀文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在许多方面成绩斐然,不过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关于巴蜀文学的概念目前还存有较大分歧,其次对于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的整理也还比较薄弱,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文学作品集《成都文类》、《全蜀艺文志》中相关收录都不完善。 本文正是针对以上问题对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进行的一个整理研究工作。文章对学界以作家籍贯作为标准来界定巴蜀文学的理念进行了探讨,提出应遵循《成都文类》、《全蜀艺文志》的标准,以作品内容和题材作为选文的根据,从而对巴蜀文学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且从这个概念出发,通过梳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对《成都文类》、《全蜀艺文志》中收录的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的作品进行了纠偏和补遗。将补遗的135篇作品分为描写巴蜀山川风光景物,载述巴蜀物产、习俗,记载巴蜀历史人物,反映巴蜀历史与政治四大类,分别对其进行了阐释,证明其属于巴蜀文学,应加以收录。 在此基础上,将此期巴蜀文学与前朝巴蜀文学、同时期中原文学加以比较,对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重点关注现实生存、历史传统等特点给予了分析和归纳,指出这个时期是巴蜀地域风貌在文学作品中的定型期,并且进一步从历史文化等方面讨论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动荡的时代,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以及巴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合力使然。 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的研究在巴蜀文学研究领域是较为冷僻的,但这段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分裂时期,恰恰给予了不同地区的文化、文学以比较独立的生存环境,巴蜀文学也在这期间奠定了属于自己的地域特点,因此,补遗这段时期的巴蜀文学作品使之臻于完善是有一定意义的。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力;;魏晋南北朝的龙祥与五德[J];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2 丁晋;岳毅平;;魏晋隐逸诗的流变及与士人园林之关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杨君;;谢氏的家教文学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4 邱健;;乐园神话与魏晋南北朝游历仙境小说[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志生;;魏晋南北朝墓志词语考释十三则[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6 梁春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疏误举正[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类化现象分析[J];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00期

8 郭英蕾;;魏晋南北朝政治背景下文人心态在诗歌中的反映——以阮籍、左思、陶渊明诗歌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9 林军;;玄学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的影响[J];文艺研究;2011年08期

10 唐峰;;萧绎尚“妙”与“质朴自然”的审美追求[J];美术大观;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四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3 张丽;;魏晋南北朝文史分野简论[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4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杝德弟;;魏晋南北朝P橐刀灾性暗浼胛幕墓毕譡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7 崔运武;;对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市场类型[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兆望;;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李瑞良;;魏晋南北朝的书籍文化[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清毓;魏晋南北朝的酒[N];安庆日报;2005年

2 张菲娜;华夏文明的“衣冠之治”[N];中国审计报;2006年

3 王日根;以儒为体 以法为用[N];福建日报;2007年

4 陈其泰;魏晋南北朝法制史研究的创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7年

5 李强;魏晋南北朝的陶牛车及其断想[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陈传万;魏晋南北朝书籍出版与文学繁荣[N];光明日报;2008年

7 叶世昌;魏晋南北朝货币[N];国际金融报;2001年

8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吴成国;从人名看魏晋南北朝的孝道文化[N];光明日报;2008年

9 李凭;魏晋南北朝学术研究的阵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寿山;魏晋南北朝的书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up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9 张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郑婕;魏晋南北朝简牍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羽;《冲突与整合—魏晋南北朝民族意识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盛举;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用韵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蔡定益;魏晋南北朝的慈善事业[D];南昌大学;2005年

6 瞿朝祯;魏晋南北朝画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8 范增;魏晋南北朝赋学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9 邱健;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10 杨双群;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0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90639.html

上一篇:论袁枚的园林文学  
下一篇:姚莹文学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