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史记》人物出场与退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20:29
【摘要】:《史记》是中国叙事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对中国叙事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关于《史记》文学艺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涵盖了写人艺术、叙事艺术、语言艺术、结构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写人艺术是《史记》文学艺术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国传统的《史记》研究以评点为主,近代以来,研究者引入西方文学理论,为《史记》研究开拓了新的疆域。本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更换视角,以“拟剧化”的眼光去观照《史记》人物的出场与退场,从出退场类型、出退场方法、出退场艺术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考察《史记》人物出退场的文本表现、审美感受和艺术特征。 本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审美心理入手,从“人生如戏”引出“人类历史如戏”的论断,进而提出设想:《史记》是以人类历史为创作材料的,我们如果用“如戏”的眼光去观照《史记》中的人物,也许会有新的收获。最后,通过对《史记》中的人物进行拟剧化观照,确定这种设想的可行性。 第二章以《史记》人物的出场为研究对象,从“出场类型”、“出场方式”、“出场艺术”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节分析人物出场在文本中的表现,从年龄、身份、外貌、语言四个方面观照人物的出场表演;第二节把人物的出场分为平实、传奇、荒诞三种方式,着重分析不同出场方式给读者带来的感受;第三节研究司马迁安排人物出场所用的艺术手法,概括出欲扬先抑、先声夺人、层层晕染、对比烘托四种技巧,并分析它们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以《史记》人物的退场为研究对象。虽然同样是从类型、方式、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但由于出场和退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每方面的类别划分与出场相比也不尽相同。第一节从年龄、身份、余韵三个方面进行观照,分析人物退场时的表现;第二节把人物的退场方式分为凄凉式、悲壮式、圆满式三种,重点分析这三种退场方式给读者带来的不同感受;第三节研究司马迁安排人物退场所用的艺术手法,概括出繁笔渲染、画龙点睛、意在言外手法,并分析它们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最后在结语中,对全文的观点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照军;;“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究竟当作何解?[J];学语文;2011年04期

2 天涯;;放屁列传[J];人生十六七;2007年Z1期

3 李不白;;药家鑫列传[J];新一代;2011年06期

4 陈平;;《汉语大词典》书证勘误(三)[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陈海燕;;《屈原列传》趣味链接[J];学周刊;2011年28期

6 汪春泓;;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J];文学遗产;2011年04期

7 贾双林;;民国次重要人物列传(五) 周佛海:最善变的一大代表[J];新华航空;2011年07期

8 刘平家;;刘、项确实都争取过韩信[J];咬文嚼字;2011年07期

9 齐谐;;趣谈“老子”之名的由来[J];文史杂志;2011年05期

10 王袁超;;踊跃振动 极羽平生[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杨华森;;管窥蠡测说“上池”[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沈澍农;;《仓公传》中的时间问题蠡测[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李华敏 通讯员 濮照 张宗国;《士兵列传》:记录平凡士兵军旅人生[N];解放军报;2010年

2 杨燕青;货币列传2011~2020[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阎纲;一部书家列传[N];文艺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朱敏丽;中国医药城创新创业人才列传[N];泰州日报;2010年

5 张勇 向红;司马迁对人类的八大贡献[N];陕西日报;2002年

6 高尚;清官的由来及含义[N];学习时报;2000年

7 邓忠强;拒绝“善事上官”[N];学习时报;2009年

8 肖华锟;说古道今话天马[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1年

9 张巨龄 光明日报社;说“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谢礼波;《孔子问礼》[N];中国矿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倪爱珍;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胥仕元;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柳卓霞;《新唐书》列传叙事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丹;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史记》人物出场与退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单瑞永;《史记》人物美德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3 毛素文;《史记》人物的阳刚美与阴柔美[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庆然;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柳娜;西汉新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小刚;《史记》合传结构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云鹏;《史记》熟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邓桂姣;《史记》录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海生;《史记》副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旭晖;《汉书》列传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3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03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