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东北流亡文学中民族意识与民间日常书写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02:36
【摘要】:作为诞生于血与火的年代中的文学现象,,毋庸置疑的是,十四年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出现和创作是在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的作用下产生的。这群年轻的流亡作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着东北几千万沦于水火的人民的心声,这种表达是靠着一种自觉而近似于本能的爱国主义热情——对侵略者的恨、对故乡和故乡人民的爱——来实现的。作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方式,东北流亡文学的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最真实、最广泛的民间群众的日常生活的关注上,这是以民间行为和民间心理维系着的民间社会和民族历史的共同记忆。这种对历史和时代的民间化和日常化描写,表露出东北沦陷区人们渴求生存和生存下去的意志,同时也应和着关注维护民族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舞台,允许他们借助于文学艺术和个人能力来表现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土壤中的欢乐和痛苦。而国家命运和民族意志则为他们的出场提供了有足够分量的价值,对作家以及被描写的对象有着内蕴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家、民族、时代和社会也正需要他们的创作,需要以他们的情感结构和审美体验作为中介来表现这段历史,需要他们笔下所描述的一个垂危民族的最后回声,用以惊动、震撼一切尚未醒悟或已醒悟的人们。十四年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写作,表现的正是文学的一种本质特征与普遍化的社会历史功能。但是,在此之外,十四年东北流亡作家群的文学创作中对白山黑水地域景观的描写,对黑土地民间日常的展示,无疑也扩大了新文学的审美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燕;;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J];东北史地;2004年07期

2 刘怀玉;;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基本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刘怀玉;为日常生活批判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熊锡元;与刘克甫书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J];民族研究;1989年04期

5 纳日碧力戈;民族意识辨[J];民族研究;1991年05期

6 熊锡元;民族意识与祖国意识[J];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7 逄增玉;;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乡土色彩[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8 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J];求是学刊;1996年05期

9 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J];求是学刊;2003年05期

10 丁帆;李兴阳;;“流亡”文学群体的民族意识与生命意识——论“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J];求是学刊;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2603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03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