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与作者形象——试比较维诺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观

发布时间:2017-03-24 02:00

  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与作者形象——试比较维诺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以后,关注主体的作用和价值是人文科学的一种趋向。文学研究亦然。作者作为创作的主体和审美主体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俄国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从话语不能没有主体这一事实出发,通过对大量名著的分析,提出"作者形象"这一概念,并揭示出其在俄国文学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展现了这一范畴的普遍性和阐释力。这可以说是一种语文学的视角。巴赫金则立足于哲学美学的视角,从审美的创作论出发,通过研究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审美关系,证明作品中作者的存在,关注作者作为创造者的立场和功能。尽管两人的出发点和见解不尽相同,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而言,可谓是殊途同归,都强调作品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作者单位】
【关键词】作者 作者形象 独白 对话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从一个角度看一块山石,它的形状可能像一只猴子,再走过几步回头看,这块山石可能就是一头狮子的模样。那么,究竟是猴子还是狮子更接近山石本来的形状呢?同样的道理,在作者这个问题上,究竟是巴赫金还是维诺格拉多夫更胜一筹,我们不可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李力;姜洪;;教师语言特征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3 李静;;悖谬世界的怪诞对话——从过士行剧作探讨严肃文学“共享性”的扩展[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4 孙芙蓉;互动 对话 转变——“对话源—对话流—对话场”教学模式图解[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胡德才;论喜剧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陈戈;论演讲语篇中的羡余信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凌建侯;岳建华;;俄国语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诗学倾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王春辉;从对话开始——巴赫金文本理论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郑敏宇;小说翻译研究的叙事学视角[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10 王永;俄语语气词的修辞功能[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金立群;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小弘;成长如蜕[D];河南大学;2006年

5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连晓霞;《金光大道》: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文学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孙德喜;20世纪后20年小说语言的文化透视[D];武汉大学;2002年

9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晓芳;论九十年代都市小品文[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分份;论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达洁;王蒙新时期小说的杂语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淼;铁凝小说的话语方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魏宏;施蛰存小说意象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8 刘满华;文本与对话[D];郑州大学;2004年

9 张艳丽;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4年

10 王盈;阿纳托利·金作品中的永生主题及其表现手法[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坚霞;对方平先生译《理查三世》中一段独白的商榷[J];外国文学;2002年06期

2 郭军;批评与建构——从独白与对话的关系谈理论的终极指归[J];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3 张乐金;;朱生豪保持原作神韵的翻译原则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8期

4 钟春燕;;对话在表里之间——《拉摩的侄儿》与《地下室手记》之比较[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段宇杰;;论“独白”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姜辉;;在接受与拒斥之间——《无名书》与《罪与罚》的心理艺术比较[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6期

7 王加兴;论作者形象与风格的关系[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01期

8 王加兴;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和分析[J];外语研究;1999年01期

9 余宏;;“过度诠释”——诠释者的独白[J];名作欣赏;2010年05期

10 孙雪瑛;文学翻译——从独白到对话——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琨;谈谈“身份理论”[N];文艺报;2002年

2 孙冰;对话批评[N];文艺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乃午;蓝与黄的对话[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巍然;心灵与身体共舞——中国女性艺术刍议[D];天津美术学院;2010年

3 舒扬阳;试析尼采超人概念中体现的基本艺术观念[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雯;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凌哠虎;论“隐含作者”[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与作者形象——试比较维诺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4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