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批评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1:01
【摘要】:新批评对世界批评理论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直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新批评中的“细读法”,如今已成为分析文本不可缺少的理论工具。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批评”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状况进行研究。从新批评在中国的接受概况;新批评的本土化特色;国人对新批评的误读及克服方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对新批评在中国的接受概况进行梳理。新批评在中国的接受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两个小高潮,一个大高潮和一个低潮。两个小高潮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和90年代至今,大高潮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低潮为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新批评的接受呈现出波浪线式的发展模式。在两个小高潮和一个大高潮期,新批评经历了学者零散译介、理论家系统整理、批评者应用实践的发展过程;在低潮期主要是被作为批判的对象。 第二部分,新批评的本土化。重点分析本土化的概念、表现、意义三个方面。新批评的本土化是中国古典文评与新批评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叶公超、袁可嘉、朱自清、钱锺书、叶嘉莹等人是新批评本土化的主要参与者。叶公超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新诗的具体写法及批评;袁可嘉的主要贡献是“最大量的意识形态”和“新诗戏剧化”理论的提出;朱自清的主要贡献是借鉴新批评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的批评;钱锺书的主要贡献是“阐释之循环说”的提出和对新批评中关于语法理论的重新考订;叶嘉莹的主要贡献是诗歌批评中“兴发感动之作用”的提出。 通过对上述新批评本土化过程中主要参与者理论贡献的分析,可以发现新批评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和批评主体的个性的参与;新批评的本土化对中国现代诗论的建构和传统诗文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部分,误读问题及克服方法。概念的混淆及创新性的缺乏是新批评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它们能否被解决关系到新批评在中国未来的命运。为此,国内学人在研究新批评时不仅应该辨清新批评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而且应该重视本土的语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振纲;;一部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读《袁可嘉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余三定;;“未完成式”大师的客观叙述与深入探究——序《袁可嘉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3 蒋洪新;罗常军;;袁可嘉:青山绿水 皆我故乡[J];传记文学;2018年01期

4 ;第三届“袁可嘉诗歌奖”征稿[J];扬子江诗刊;2017年04期

5 蓝棣之;;我所接触到的袁可嘉先生[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02期

6 蒋洪新;;青山绿水,皆我故乡——追思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先生[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02期

7 李景端;;告慰袁可嘉[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02期

8 芮逸敏;;袁可嘉研究综述[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02期

9 张曼仪;;敬悼袁可嘉先生[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02期

10 龙扬志;;纪念一座沉寂的洪钟——袁可嘉诗歌创作与理论研讨会综述[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景端;;告慰袁可嘉[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蒋洪新;;青山绿水,皆我故乡——追思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阿西;;袁可嘉——世界诗歌的汉语身份[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芮逸敏;;袁可嘉研究综述[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圣思;;悼念袁可嘉先生的一封信[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廖四平;;论袁可嘉的诗歌[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韦s,

本文编号:2680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0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f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