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李尤赋铭与东汉建筑制度

发布时间:2020-05-31 22:24
【摘要】:近年来,从文化层面来挖掘汉代赋铭的研究价值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研究的一种新思路。本论文即以东汉文人李尤的赋铭为切入点,研究其与东汉建筑制度之间的联系,深化汉代赋铭与汉代建筑制度层面的研究,力求正确认识李尤赋铭在古典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并从中探寻其艺术意义和史料价值。 论文分三章: 第一章,分析东汉洛阳都城规划与宫城布局。首先介绍函谷关与东汉定都洛阳的关系,再从李尤的城门铭来讨论东汉洛阳城门的布局思想,了解其文化内涵。再梳理李尤生活时期的南北宫城、洛阳城内外的宫殿建筑群布局情况。 第二章,分析洛阳单体宫殿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装饰及其营造观念。主要结合史料文献记载、考古研究成果、建筑学等材料来阐述李尤作品的历史价值,讨论东汉宫殿建筑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以期了解东汉建筑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以平乐观为例,探讨其职能转变和两汉校猎场所变迁的问题,梳理平乐观与两汉讲武校猎活动的密切关系。 最后,余论部分专门探讨李尤赋铭的写作特征,,这有助于我们对汉代赋、铭文体的发展进程、时代背景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更深入地了解。
【图文】:

函谷关,门洞,拱形


施雕砻以作好,建峻敞之坚重。殊中外以隔别,翼巍巍之高崇。 上罗三关,下列九门。(《函谷关赋》)函谷关建筑上有雕刻绘饰,建造得十分精致华美。关城的城墙既高大、绵长,又坚固、厚实,整个关口设有三重关卡,关城设有九道城门,显得关口内外有别、相互隔离。这种建筑设计对于军事防守和各国交流来说并不过分,反而显得非常合理、重要,同时,它是按照乾坤的简易、要约原则来建造,刚柔之性张弛有度,也增显了函谷关高大雄伟、不可侵犯之神圣庄严感,使人感觉到强烈的震慑感和威严性。两千多年来,汉函谷关历经战乱破坏,屡次重修,其原建筑早已消失。现在河南新安县所见的函谷关拱形门洞实为最后一次拆建重修后现存的遗址面貌(如图 1),只是用料多为原来的汉砖和条石。据《新安县志》记载,最后一次重修于 1923 年,重修规模为:关高 25 丈,南北长 10 丈,东西宽 6 丈。①其虽无法与原关相比,但仍可略见古代第一雄关的气势。

函谷关,画像石,资料图


但仍可略见古代第一雄关的气势。对于汉函谷关的城门建筑形式,我们只能从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来了解。图2 所示即为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函谷关东门的画像石。梁思成认为这块画像石:“画式样相同之四层木构建筑两座并列,楼下为双扇门,上以斗拱承檐,二三层壁上均开小方窗,周以走廊,以斗拱承檐。第四层无廊,上覆四阿顶,脊上饰以凤凰。”②孙机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也有论述:“一块传世的‘咸谷关东门’画像石,刻画出两座高大的三层谯楼,其下两层均施平座,①转引自周明霞《试论函谷关的保护与开发》,《华中建筑》,2009 年第 9 期,第 172 页。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0 页。图 1 重修汉函谷关拱形门洞现存图引自周明霞《试论汉函谷关的保护与开发》图 2 汉函谷关东门画像石引自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沧授;论汉赋对建筑文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萧放;《月令》记述与王官之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贡小妹;两汉建筑赋的环境描写[J];东岳论丛;2002年02期

5 章沧授;;自古天险函谷关——读李尤《函谷关赋》[J];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03期

6 昝风华;;汉赋器物描写与汉代风俗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周明霞;;试论汉函谷关的保护与开发[J];华中建筑;2009年09期

8 ;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J];考古;1973年04期

9 ;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J];考古;1978年01期

10 方原;;东汉洛阳城的特点及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2690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90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b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