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褒贬倾向比较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褒贬倾向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代中国复仇文学的道德化,带来了复仇评判普遍绝对化的倾向。西方文学由于偏重个体价值,复仇观念相对丰富复杂,每每表现一些不全是正义的、有争议的、甚至非正义的复仇。弘扬了正义与反暴的呼声,显示了上帝惩恶的神圣,也使人们愈益看清了复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即复仇的负价值。不像中国文学对复仇的非议讳莫如深,对复仇的肯定到了排他性的、不容非议的程度。此与西方思想推重“真”的传统有关,撒旦——魔鬼恶系统作为善的参照,使公理正义更加鲜明突出,正义复仇集中体现为为公理而战。中国传统思想推重“善”,缺少像撒旦这样恶的代表,因“善”较为单纯而充满了“善必胜恶”、“正必胜邪”的应然色彩。这种看复仇为满目辉煌的道德化倾向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
【关键词】: 复仇主题 中西比较 价值取向 文化模式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中西方文学中的复仇描写,就其基本倾向上说,缘自共同的正义旨归,这牵涉到有关复仇的定性问题。强调复仇——以暴抗暴的正义性,植根于原始血族复仇以来的深固的集体无意识,是生物体面临外界侵袭及其伤害同类时作出的本能反抗。然而,个体私自复仇毕竟危害特定的群体秩序,复仇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乃为;论《西游记》在创作学上的范式意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彭荔;;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忠义观念再认识——对关羽、宋江忠义观之比较与扬弃[J];理论导刊;2006年05期
3 刘军;论历史演义的虚构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曾良;《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比较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李子广;道德何为?——说《三国演义》开篇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宋凤娣,吕明涛;《三国演义》毛评中的历史小说虚实论平议[J];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王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3年06期
8 杨彭荔;《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所表现出的忠义观念[J];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2 冯阳;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节奏论[D];复旦大学;2007年
5 李桂奎;中国写人学[D];复旦大学;2005年
6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东;《三国演义》中诗词运用的艺术[D];延边大学;2007年
2 李艳蕾;《三国演义》的空间叙事[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钱耘云;互文性与翻译——《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邓万春;明代中后期城市通俗文化消费研究[D];武汉大学;2000年
5 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包诗卿;明代关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张红波;《三国志演义》在明清时代的传播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菅永梅;《金瓶梅》词话本和绣像本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涛;;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J];晋阳学刊;1981年05期
2 洁泯;;读《冬天里的春天》的随想[J];文学评论;1982年06期
3 李丽中;评李国涛的《文坛边鼓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4 汪远平;《水浒》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5 曾镇南;;罪孽和复仇中的人性内容 影片《疯狂的代价》观后的沉思[J];电影艺术;1989年05期
6 谢伟民;复仇与变形——《白毛女》主题意义琐谈[J];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01期
7 王立;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侠女复仇主题[J];中州学刊;1991年02期
8 王立;《阅微草堂笔记》的复仇主题略论[J];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02期
9 谢伟民;;复仇与变形——《白毛女》主题意义琐谈[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4期
10 王立;鬼灵文化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J];齐鲁学刊;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赵斌 采写;韩剧变脸谋钱途[N];成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德煜;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复仇主题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红莲;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D];延边大学;2003年
2 范玉;遥远的回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蔡安延;中西方复仇文学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汤伟丽;启蒙话语中的“无讼”图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巍;萧军的流浪汉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园;金庸小说复仇主题阐释[D];郑州大学;2006年
7 何小勇;新时期少数民族写作中的复仇主题考[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褒贬倾向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