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的宋玉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15:32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宋玉是接踵于伟大诗人屈原之后的又一位辞赋名家。他继承屈原的文学传统,从屈原所创造的骚体诗变化出赋的体裁,并以展开描写和刻画入微的手法,丰富和发展了骚赋的艺术表现艺术,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中国文学史上的宋玉批评肇始于汉代,两汉时期,宋玉批评多是伴随着史学家“莫敢直谏”及汉儒“以经解诗”的眼光对屈原之死和辞人之赋的讨论而展开的。到魏晋时期,文学思潮风起云涌,文学尚未独立。宋玉批评大多散见于文学家的诗歌、辞赋、人物杂记之中,时人对宋玉及其文学作品的评价仍沿袭了汉儒的诗教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楚地故民因感怀先人宋玉的人格,对他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哀怨和失意的情感给予了理解和爱惜,晋人张方《楚国先贤传》和习凿齿《襄阳耆旧传》皆为宋玉立传。及至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于玄学论辩和儒释道争鸣的推动下得以实现,此时的文学已从经学的桎i[中逐渐地解放了出来。在文学转型的历史环境下,南朝人萧统《文选》中择宋玉多篇辞赋著录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对宋玉创作新文体给予肯定并确立了“屈宋”联袂并称的文学史地位。对于两汉魏晋的宋玉批评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鉴于当今学界在“宋玉批评”这一领域缺乏断代的研究,故本文选择汉魏六朝时期的宋玉批评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转型的特殊时期,本文旨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形式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宋玉批评加以研究并论析,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学术背景、现就现状和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为本文第一章。着重探究两汉时期“以经论诗”的文学审美意识以及两汉时期各阶段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对宋玉的评价,借此梳理出两汉宋玉批评的时代特征。 第二部分,为本文第二章。一方面,论述魏晋时期对两汉时期诗教观念下的宋玉批评的因袭与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魏晋朝时期文学思想的觉醒,对当时的接受者的审美倾向和情感表达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的宋玉批评进行阐述和评论。本文将沿着时间的顺序,对这一时期的宋玉批评进行深入地论析。 第三部分,为本文第三章。南北朝时期时期宋玉批评以及这一时期宋玉批评的时代特征进行阐述,研究处于文学转型期的汉魏六朝时期的宋玉批评对后世文学批评模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802635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广平;明代宋玉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金荣权;宋玉辞赋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 刘刚;;刘勰对宋玉的批评与宋玉文学史地位的确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郑良树;;论《宋玉集》[J];文献;1995年04期
5 牟世金;从汉人论赋到刘勰的赋论[J];文史哲;1988年01期
6 孙维城;论宋玉《高唐》、《神女》赋对柳永登临词及宋词的影响[J];文学遗产;1996年05期
7 曹虹;;辞赋源流与综合研究[J];文学遗产;2006年01期
8 李伶甫;;宋玉生年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高国藩;论宋玉赋及其艺术特色[J];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蔡靖泉;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地位[J];云梦学刊;1995年04期
本文编号:2802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