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明之乱与唐末文学
发布时间:2021-02-26 16:31
唐末,军人哗变、农民起义以及藩镇间的相互攻夺等各种战乱此起彼伏,其中,“广明之乱”对唐政治的破坏最大,是整个唐王朝走向分崩离析的开始,对文人的影响巨大。本文以“广明之乱”与唐末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以王仙芝起义到唐王朝灭亡33年为时间范围,梳理“广明之乱”对唐末文学的影响,试图通过分析唐末文人在战乱中的生存选择、他们的心态以及他们的诗歌,结合唐末史实,研究唐末文人政治、文化心态的变化,进而窥探唐末文学衍变的进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广明之乱”对唐末文人的影响,具体如下:第一章从“广明之乱”的进程、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后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政治腐败、战乱频仍以及铨选失当等方面,涉及唐末社会的几个重要层面,旨在对“广明之乱”有一整体把握,阐明晚唐文人所处的政治文化处境。第二章对经历过“广明之乱”中文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据他们在战乱的经历,分为归隐,随驾与入幕,叛变与被杀等三类情况,以初步显示动乱对文人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第三章论述“广明之乱”对唐末文人政治心态的影响,为此,首先通过大量作品的解析以呈现当时文人对“广明之乱”的情感表达,其次描述动乱之后文人对待科举、入仕态度的变化。经历过动乱的文人体验到动乱带来的切肤之痛,第一节从他们关注战局,流露出对朝廷的失望情绪;谴责暴行,表达对战乱的憎恶和对百性的同情;思念亲友,慨叹生命的担忧三个方面来分析。战乱过后,文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举不再是文人汲汲不舍的追求,入幕则成了更多文人的选择;而且,科场失意使一部分文人更加怨望朝廷,甚至与朝廷为敌;哪怕是那些在朝为官的文人,政治热情逐渐冷却,明哲保身成了他们痛定思痛之后不得已的选择。第四章通过分析郑谷这一个案,通过描述其心理历程以直观呈现“广明之乱”对文人的政治文化心态的影响,并进而探究这种心态的变化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通过对唐末文人的政治文化行为层面、文学创作层的考察可以发现,“广明之乱”不仅彻底改变了唐末的政局,文人的政治、文化心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则是挥之不去的充满灰暗色调的末世情怀。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807089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明之乱概述
第一节 广明之乱的进程
第二节 广明之乱的起源
一、灾害严重
二、战事频仍
三、铨选失当
第三节 广明之乱的后果
第二章 广明之乱中文人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被杀与叛变
一、被杀
二、叛变
第二节 随驾与入幕
一、随驾
二、入幕
第三节 归隐
第三章 广明之乱与唐末文人的政治心态
第一节 文人对战乱的体验
一、关注战局,流露出对朝廷的失望情绪
二、揭露暴行,表达对战乱的憎恶
三、思念亲友,折射出生命沦落的担忧
第二节 乱后文人的政治选择
一、文人对科举的态度
二、文人对朝廷的态度
1、科场失意,怨恨朝廷
2、官场受挫,热情减退
3、中兴无望,选择归隐
第四章 历经唐末战乱的文人——郑谷
第一节 郑谷的心理历程
第二节 诗歌中的政治文化心态
一、科场执着的无奈
二、漂泊乱离的苦楚
三、绝望归隐的失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在庆;王宁;;以郑谷为例看唐末文人的生活与心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陈清云;;试析郑谷仕与隐的矛盾彷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方胜;;满城尽带黄金甲——谈黄巢的两首咏菊诗[J];名作欣赏;2007年21期
4 王定璋;试论郑谷的诗歌[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琳;唐末幕府文人心态及其诗歌创作[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敏;司空图诗歌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吴玲玲;唐末农民起义期间的幕府文人与诗歌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利军;郑谷奔亡诗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7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