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徐乾学古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0 07:11
  被时人称为“昆山三徐”的徐乾学及其弟元文、秉义在清初极富盛名,其中徐乾学更是清初朝堂、文坛、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宦海沉浮、毁誉参半,他出入经学、史学、文学,所学广博,著述颇丰。但是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并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有关徐氏文章的研究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图对徐乾学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在把握其独特的社会人生经历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古文创作和文论主张。论文围绕徐乾学的官员、学者、文人的三重身份进行论述,力求通过徐氏个案来揭示清初馆阁之作、学人之作与文人之作的相互渗透关系,从而为人们了解清代文章的独特内涵与风貌提供参考。本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考察徐乾学的生平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徐乾学所生活的地域环境、所受家庭教育及他的主要仕宦经历、交游与学术活动来观照他的思想变化,从而对徐乾学文学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第二章探讨徐乾学的古文观,分别从徐乾学对一代文风的引导作用、徐乾学与归有光一路文脉的关系及顾炎武的文论思想对徐乾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徐乾学雅正典则的衡文标准、植根养气的古文观念和徵实致用的文论主张,佐证徐乾学的官员、文人...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徐乾学其人其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徐乾学及其古文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徐乾学生平及思想
    第一节 故乡人文对徐乾学的影响
    第二节 早年家教对徐乾学的影响
    第三节 徐乾学的仕宦与交游经历
        一、宦海沉浮与毁誉参半
        二、主持风会与引拔后进
        三、交游之广与声名之著
    第四节 徐乾学的学术与藏书活动
        一、组织幕府与修书治学
        二、藏书在楼与博学于文
第二章 徐乾学的古文观
    第一节 徐乾学与“清真雅正”的清代文风
        一、清初文化政策指导下的《古文渊鉴》编选
        二、徐乾学对清代清真雅正文风的引导作用
    第二节 徐乾学对归有光一路文脉的继承
        一、徐乾学与归有光的渊源
        二、徐乾学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三、徐乾学与唐宋古文
    第三节 顾炎武文论思想对徐乾学的影响
        一、反对摹拟剽窃,提出文贵徵实的主张
        二、文须有用于天下的顾氏文论影响
第三章 徐乾学的古文创作
    第一节 徐乾学《憺园文集》概况
        一、《憺园文集》刊刻与流传
        二、《憺园文集》题解——“憺”与“澹”的矛盾
        三、《憺园文集》总体概况
    第二节 徐乾学《憺园文集》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奏议类公牍文——玉堂制式的新变
        二、论辨类学术文——学与文的交汇
        三、体式多样的家居交游文——掩不住的文人风神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汪琬与清初古文论争——兼及清初古文“中兴”[J]. 李圣华.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1)
[2]论陈廷敬的散文创作及其思想内涵[J]. 段进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3]从御选文章看康、乾官方文章思想的转变[J]. 陆德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4]清初京师汉官的生活空间和关系网络——以王士祯为个案[J]. 王成兰.  北京社会科学. 2009(04)
[5]奏议类文体[J]. 吴承学,刘湘兰.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4)
[6]王士祯进入翰林院的诗史意义[J]. 潘务正.  文学遗产. 2008(02)
[7]经学与文学的会通[J]. 张高评.  长江学术. 2007(04)
[8]徐乾学传是楼藏书聚散辑述[J]. 匡淑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5)
[9]徐乾学被告案史料补缀[J]. 王家范.  社会科学. 2006(12)
[10]黄金满籯 不如一经——“传是楼”楼主徐乾学[J]. 赵明.  新世纪图书馆. 2005(06)

博士论文
[1]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 王文荣.苏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顺康之际昆山徐氏研究[D]. 刘涛.内蒙古大学 2005
[2]汪琬诗文研究[D]. 张栋.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47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47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