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失语与价值重塑——艺术教育介入城市再生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11:53
近年来,我国对于艺术教育介入城市发展的作用认知逐渐彰显。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相对滞缓,国内对于艺术教育介入城市发展的认知较为单一、局限。为了规避目前中小城市面临文化失语所造成的个性缺失现象,实现艺术教育与都市再生的有机联结,可以尝试从城市艺术教育的理念、角色诠释以及未来发展的层面提出策略和思考。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下).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芝加哥千禧公园“云门”雕塑
“掌握城市建筑话语权的人,其艺术素养匮乏的直接结果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西化,在完全没有审美意识的状态下,山寨式的照搬西方建筑风格,建筑取名也是以华丽富贵为宗旨,完全不去思考本土的文化形态,并抛弃原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还有的一些城市自我标榜实现公共艺术作品的传统韵味,但却是在恶俗拼接的基础上生硬地创新,实质上是在侮辱中华传统的经典艺术。另外,政府为了整齐划一,将城市中的标牌做统一标识,最能反映城市烟火气和个性化的标牌被冷漠乏味的标识所取代,“现代都市的生活环境之景观变得冰冷可憎、乏善可陈”[25]。而“招牌文字可以书写现代社会精神,具体又幽微的反映市民生活”[26]。台湾郭雪湖的胶彩作品《南街殷赈》(如图3),画中描写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庙口节庆热闹景象,画面中的招牌林立,再现了人间烟火气的文化地景。由此,“促使城市成为拥有民生生态多样性和自然萌发出的文化机制,强调视觉文化研究和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环境,正是艺术教育和实践可以重新赋予人、事、物,以及实践以意义的充分条件”[27]。“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发展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社会,美使人求真,美也使人向善”。作为掌握城市话语权的政府,需要与艺术家、公众进行多方对话与合作,以符合人类视觉感受为考量,寻求运用艺术的方式,规避工业化、商业化的同质冰冷倾向,追本溯源,谋求时代发展新意,探求有温度的、有个性的、适宜人类生活的公共空间。(三)合理联结艺术文化机构,提升公众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介入城市的创意转型,必须实现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创意人才,同时需要培育对于城市空间艺术化的接纳者和欣赏者。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应该被看作是少数人应承担的义务和使命。这就是为什么把培养创意人才与观众拓展联系到一起。正是因为艺术教育的存在场域是贯穿于人的关键成长阶段的,普通孩童能够接受的艺术教育也是囊括其中,而不是单纯地将创意人才的培养归为精英教育的范畴体系。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不应该狭隘地被限定为高等教育中精英群体所接受的公共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介入到共同生活的城市的理念应当惠及到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约瑟夫·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在他的“7000棵橡树”作品中(如图2),“他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切入城市改造,通过让公众参与到整个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来,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唤起个体参与公共计划的集体记忆,并将人与自然、社会仅仅联系起来”[23]。由此,城市居民不仅成为改造生活的创作者,也成为了对于公众作品的享有者。虽然有学者认为,“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是有基本分工的,即专业艺术教育着重培养艺术创作者,中小学艺术教育着重培养艺术欣赏者”[24]。但无论如何,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生长的能量,可以改变人们的日常审美。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探究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及公共空间的艺术装置的设计等,成为了培养适应城市发展的创意人才以及潜在的观众培养实施的重要路径,将局限的视野打开,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未来城市艺术化发展的可持续进行。三、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城市再生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融媒体时代,品牌传播需要适应互联网新生态[J]. 朱春阳. 中国广告. 2019(09)
[2]空间与场域 公共艺术新关系的重构[J]. 赵志红. 新美术. 2019(07)
[3]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J]. 边依依.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03)
[4]城市文化空间功能变迁与当代性重塑——以北京前门为例[J]. 王淑娇.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02)
[5]教养凝视 用视觉艺术夺回公共空间[J]. 傅无为,张博. 新美术. 2018(05)
[6]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王中. 装饰. 2015(11)
[7]中国城市规模体系与城市发展战略[J]. 蔡之兵,张可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08)
[8]中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与反思[J]. 万长林. 艺术教育. 2013(12)
[9]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矛盾性[J]. 李建盛. 北京社会科学. 2013(05)
[10]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J]. 杨艳昭,封志明,赵延德,游珍. 地理研究. 2013(09)
本文编号:2984902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下).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芝加哥千禧公园“云门”雕塑
“掌握城市建筑话语权的人,其艺术素养匮乏的直接结果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西化,在完全没有审美意识的状态下,山寨式的照搬西方建筑风格,建筑取名也是以华丽富贵为宗旨,完全不去思考本土的文化形态,并抛弃原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还有的一些城市自我标榜实现公共艺术作品的传统韵味,但却是在恶俗拼接的基础上生硬地创新,实质上是在侮辱中华传统的经典艺术。另外,政府为了整齐划一,将城市中的标牌做统一标识,最能反映城市烟火气和个性化的标牌被冷漠乏味的标识所取代,“现代都市的生活环境之景观变得冰冷可憎、乏善可陈”[25]。而“招牌文字可以书写现代社会精神,具体又幽微的反映市民生活”[26]。台湾郭雪湖的胶彩作品《南街殷赈》(如图3),画中描写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庙口节庆热闹景象,画面中的招牌林立,再现了人间烟火气的文化地景。由此,“促使城市成为拥有民生生态多样性和自然萌发出的文化机制,强调视觉文化研究和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环境,正是艺术教育和实践可以重新赋予人、事、物,以及实践以意义的充分条件”[27]。“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发展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社会,美使人求真,美也使人向善”。作为掌握城市话语权的政府,需要与艺术家、公众进行多方对话与合作,以符合人类视觉感受为考量,寻求运用艺术的方式,规避工业化、商业化的同质冰冷倾向,追本溯源,谋求时代发展新意,探求有温度的、有个性的、适宜人类生活的公共空间。(三)合理联结艺术文化机构,提升公众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介入城市的创意转型,必须实现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创意人才,同时需要培育对于城市空间艺术化的接纳者和欣赏者。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应该被看作是少数人应承担的义务和使命。这就是为什么把培养创意人才与观众拓展联系到一起。正是因为艺术教育的存在场域是贯穿于人的关键成长阶段的,普通孩童能够接受的艺术教育也是囊括其中,而不是单纯地将创意人才的培养归为精英教育的范畴体系。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不应该狭隘地被限定为高等教育中精英群体所接受的公共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介入到共同生活的城市的理念应当惠及到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约瑟夫·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在他的“7000棵橡树”作品中(如图2),“他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切入城市改造,通过让公众参与到整个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来,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唤起个体参与公共计划的集体记忆,并将人与自然、社会仅仅联系起来”[23]。由此,城市居民不仅成为改造生活的创作者,也成为了对于公众作品的享有者。虽然有学者认为,“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是有基本分工的,即专业艺术教育着重培养艺术创作者,中小学艺术教育着重培养艺术欣赏者”[24]。但无论如何,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生长的能量,可以改变人们的日常审美。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探究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及公共空间的艺术装置的设计等,成为了培养适应城市发展的创意人才以及潜在的观众培养实施的重要路径,将局限的视野打开,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未来城市艺术化发展的可持续进行。三、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城市再生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融媒体时代,品牌传播需要适应互联网新生态[J]. 朱春阳. 中国广告. 2019(09)
[2]空间与场域 公共艺术新关系的重构[J]. 赵志红. 新美术. 2019(07)
[3]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J]. 边依依.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03)
[4]城市文化空间功能变迁与当代性重塑——以北京前门为例[J]. 王淑娇.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02)
[5]教养凝视 用视觉艺术夺回公共空间[J]. 傅无为,张博. 新美术. 2018(05)
[6]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王中. 装饰. 2015(11)
[7]中国城市规模体系与城市发展战略[J]. 蔡之兵,张可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08)
[8]中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与反思[J]. 万长林. 艺术教育. 2013(12)
[9]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矛盾性[J]. 李建盛. 北京社会科学. 2013(05)
[10]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J]. 杨艳昭,封志明,赵延德,游珍. 地理研究. 2013(09)
本文编号:2984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8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