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田野到课堂——甘青藏区民艺田野考察方法与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20:19
  通过对甘青藏区民间工艺田野考察方法的梳理,显示出以民艺学背景的对民间工艺的田野考察应该被重新重视。只有经过深入严谨的田野考察,民艺才能进入高校课堂并提供后续研究资源和创新基础,实现从田野考察到课堂实践的双向连接,使得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 

【文章来源】:美育学刊. 2020,11(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从田野到课堂——甘青藏区民艺田野考察方法与教学研究


青海湟中县商业街上摆放的各类铜件

师傅,作坊,藏族,生意


我们的考察从圈发录师傅的敲铜作坊开始(图2)。通过访谈我们知道:圈师傅是藏族人,他是这条街上为数不多的藏族匠工。最先跟着他的哥哥做铜活,后来自己独立开了作坊,在这条街上已经工作了20多年。青海湟中的敲铜小作坊大概有两三百家,仅在“商业街”上就有一百多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据圈师傅说当地敲铜工艺应该有一两百年历史。大约20世纪80年代开始,藏区随着各地开始整修新建寺院恢复信仰传统,这条街的生意逐渐好转起来,形成现在这种规模和景象,并且由于藏区特殊的工艺生产需求,产业链基本被保留了下来。(三)器物考量:材料、工具与制作

錾子,工具


2.工具:工具蕴含着民间的工匠智慧。考察工具种类、功能等,必要时应该做工具的详细测量。湟中敲铜所使用的手工工具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锤子:有各种型号大小和造型,常用的锤子有十多种,除金属锤外,还有木质和橡胶锤,分别用于不同器型的制作。第二类是錾子:主要用来錾刻纹样,多是师傅们自己打制或订做。錾子的主要区别在前端刃部的样式上,常用的錾子有近二十种(图3)。第三类工具,师傅们把它们叫做“铁棒”:是一种一端带有各种造型的铁棍,主要固定在台虎钳或工作案上做支撑,用来敲制不同造型。3.制作:主要考察制作工序及工艺技法。湟中敲铜工艺的工序以常见的装饰有藏八宝纹样的经筒为例,主要经过以下几道工序:选料下料;起线描稿;涂“胶”;敲大样;退火;细节敲制;组装完成。在制作寺院经堂顶部的双鹿法轮,经筒,飞檐檐角的神兽“曲森”、莲花座、大鹏鸟甚至高达数米的佛像这类圆雕效果的作品时,就会用到不同造型的“铁棒”或木头桩(台)。采用更有技术难度的冷锤锻打的锤起工艺,先敲制各个局部造型,再焊接拼装完成整体造型的塑造,最后用酸清洗被氧化的表面或者贴金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柳宗悦其人其文——《民艺论》中译本前言[J]. 徐艺乙,孙建君.  装饰. 2001(04)
[2]考工法则:体、用、造、化——谈汉声传统工艺的调查方法[J]. 黄永松.  装饰. 1998(05)
[3]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J]. 安志敏.  考古. 1993(12)



本文编号:3223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23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3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