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潘向黎作品比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23:50
  闽籍作家潘向黎善于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时尚唯美的文字抒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与苍凉、热闹与寂寞,以独特细腻的视觉、具体深刻的剖析展示出现代人的开心与隐痛、满足与创伤。潘向黎作品的语言所呈现出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其中的比喻运用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具有研究价值。本论文以潘向黎的12部作品为语料库,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归纳,着力探讨其作品中比喻修辞所产生出来的语言魅力。潘向黎作品中的比喻类型众多,以明喻为主。从总体上看,潘向黎作品中的比喻修辞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清新唯美、耐人寻味;新奇巧妙,画龙点睛;远距取譬,追求神似;动态摹写,活灵活现。通过对潘向黎作品中比喻本体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本体具有具体性、多样性和简洁性的特征。通过对潘向黎作品中比喻喻体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喻体具有唯美性、通俗性、新颖性、细腻性、动态性的特征。从比喻的功能上来看,潘向黎作品中的比喻具有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认知功能表现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具体为抽象、化具体为具体、化抽象为抽象。审美功能表现为:情感美——调动感官,抒发情感;意境美——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形象美——剖析心理,刻画人物;知性美——蕴含哲理,深入浅出。通过对潘向黎...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潘向黎及其作品介绍
    第二节 国内对潘向黎作品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语料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语料来源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潘向黎作品比喻概观
    第一节 比喻的分布
    第二节 比喻的特色
        一、清新唯美,耐人寻味
        二、新奇巧妙,画龙点睛
        三、远距取譬,追求神似
        四、动态摹写,活灵活现
    第三节 比喻的类型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四、逆喻
        五、缩喻
        六、博喻
        七、较喻
        八、连喻
        九、否喻
        十、约喻
        十一、引喻
        十二、提喻
        十三、互喻
        十四、择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潘向黎作品比喻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本体的类型
        一、人物本体
        二、事物本体
    第二节 本体的特征
        一、具体性
        二、多样性
        三、简洁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潘向黎作品比喻的喻体研究
    第一节 喻体的类型
        一、人物喻体
        二、事物喻体
    第二节 喻体的特征
        一、唯美性
        二、通俗性
        三、新颖性
        四、细腻性
        五、动态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潘向黎作品比喻的功能研究
    第一节 比喻的认知功能
        一、化抽象为具体
        二、化具体为抽象
        三、化具体为具体
        四、化抽象为抽象
    第二节 比喻的审美功能
        一、情感美——调动感官,抒发情感
        二、意境美——渲染气氛,烘托意境
        三、形象美——剖析心理,刻画人物
        四、知性美——蕴含哲理,深入浅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女幽灵的“心经”——读潘向黎的《穿心莲》[J]. 郭艳.  南方文坛. 2011(03)
[2]穿心苦莲与都市之心——读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J]. 杨扬.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2)
[3]当爱已成往事——评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J]. 吴义勤.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2)
[4]精神创伤与美的救赎——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读札[J]. 何言宏.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2)
[5]无奈的悲凉——解读潘向黎《永远的谢秋娘》的悲剧意识[J]. 王艳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12)
[6]物欲社会的一方净土——以《倾听夜色》为例谈潘向黎小说的创作特点[J]. 杨永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7]心灵守望中的精神穿越——评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J]. 梁海.  小说评论. 2010(02)
[8]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练习——与潘向黎对话[J]. 姜广平.  文学教育(中). 2010(03)
[9]潘向黎小说的艺术特征与美学风格分析[J]. 刘闽彦.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10]并不深究,只在展现——解读《永远的谢秋娘》[J]. 彭莹.  名作欣赏. 2008(17)

硕士论文
[1]潘向黎小说论[D]. 陶然.天津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77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77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0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