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22:20
前人封文献引《春秋》的研究都是以《春秋》经傅爲本体,以證经、校经爲目的,谷口忽视了引文本身的文献僵值。另外,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異文研究方面,但所收集的異文並不全面,考證也多有疏漏。本文全面蒐集了宋前四十八種文献中的《春秋》引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並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探讨了各文献與《春秋》经傅的关系,以及各文献中《春秋》引文的学衍价值。二、蹄纳了宋前文献引《春秋》的髓例,爲古籍整理提供一些借鉴。三、通过分析历代文献中與《春秋》相关的记载,勾勒出先秦雨漢间线性的《春秋》学发展史、接受史,並研究了《春秋》学封雨漢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響。四、通过封历代文献中引用《春秋》大羲内容的分析,得出一些《春秋》大羲的應用规律。五、从历代文献中《春秋》引文與今本《春秋》的異文中分析出学衍思想的转燮。六、对《春秋》異文造行音韵学分析,为音韻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原始材料。七、通过对《春秋》異文的分析,研究了先秦至雨漢的词彙、语法演燮。八、從文献中《春秋》引文的訛误中总结出一些普通古籍的校勘通例。九、封部分精校本、整理本古籍提出一些校勘、標點意见。十、辑绿了一些前人未辑的《春秋》三傅古注,尤其是辑绿了前人...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錄
上 编
凡例
第一章 概論
第一节 前人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宋前文献引《春秋》综合研究
第一节 相闗文献叙錄
第二节 引文体例研究
一、书名
二、合引
三、改字
四、增字
五、省字
六、意引
七、节引
第三章 《春秋》引文與学术思想史
第一节 《春秋》與先秦至漢初的思想史
第二节 《春秋》與漢代学术思想史
一、政治生活中的《春秋》学
二、学术领域中的《春秋》学
三、普通士人與民间生活中的《春秋》学
第三节 《春秋》大义應用實例
第四节 引文變異與学术思想的转燮
第四章 《春秋》引文與语言文字学
第一节 《春秋》異文與音韻学研究
一、聲類
二、韻部
三、急言缓言
第二节 《春秋》異文與词义演燮
一、因制度燮动引起的词义演变
二、因语言燮迁引起的词义演变
第三节 《春秋》異文與语法燮迁
一、构词法與词類
二、句法與修辞
第五章 《春秋》引文與古籍整理
第一节 《春秋》引文與校勘学
一、訛文
二、脱文
三、衍文
四、错乱
第二节 《春秋》引文與古籍校勘
第三节 《春秋》引文與古籍標點
第四节 《春秋》引文與辑佚
一、《左传》郑衆注
二、《左传》贾逵注
三、《左传》服虔注
四、其它《左传》先儒之説
五、《左传》无名氏注
六、《公羊传》何休注
七、《公羊传》刘兆注
八、《公羊传》王愆期注
九、《公羊传》无名氏注
十、《穀梁传》尹更始注
十一、《穀梁传》麇信注
十二、《穀梁传》刘兆注
十三、《穀梁传》徐邈注
十四、《穀梁传》无名氏注
第五节 《春秋》引文與《春秋》经传注整理
一、《春秋》经传注校勘
二、《春秋》经传注標點
三、《春秋》经传闡釋
结语
下编
宋前文献引《春秋左传》異文集證
凡例
序
隐公
徵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语义角度对先秦否定副词“不”与“弗”的考察——兼论否定副词“弗”的消亡[J]. 刘黎. 唐都学刊. 2010(04)
[2]王充经学思想探微[J]. 张造群. 中华文化论坛. 2010(01)
[3]先秦否定副词“弗”字消失之原因[J]. 刘黎. 求索. 2010(02)
[4]《盐铁论》引书用书蠡测[J]. 龙文玲.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0(01)
[5]“春秋决狱”:汉儒话语权力的构成和实践[J].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6]“病”之本义考[J]. 黄金贵,姚柏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7]论汉代的《春秋决狱》[J]. 崔灿. 法制与社会. 2009(22)
[8]卜辞所见商王田猎的过程、礼俗及方法[J]. 刘桓. 考古学报. 2009(03)
[9]贾谊《新书》引《春秋》述略[J]. 吴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10]百年来“春秋决狱”研究的突破性进展[J]. 朱宏才. 攀登. 2009(02)
博士论文
[1]《初学记》引经考[D]. 李玲玲.浙江大学 2009
[2]《慧琳音义》引儒家经典研究[D]. 杨思范.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白虎通》引文释例[D]. 郑颖.浙江大学 2009
[2]《春秋左传正义》引经研究[D]. 郜同麟.浙江大学 2008
[3]“无道桓文”与“羞称五伯”[D]. 王成效.曲阜师范大学 2008
[4]宋本《玉篇》引十三经注疏異文整理[D]. 周玲.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陆贾及《新语》研究[D]. 史娟.首都师范大学 2006
[6]论“春秋决狱”[D]. 毛春红.中国政法大学 2006
[7]陆贾《新语》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D]. 王广勇.山东大学 2005
[8]《易林》援引《左传》典语考[D]. 汤太祥.福建师范大学 2005
[9]先秦否定副词“不”、“弗”之比较[D]. 刘黎.陕西师范大学 2004
[10]《韩诗外传》与其他文献异文研究[D]. 王建华.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152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錄
上 编
凡例
第一章 概論
第一节 前人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宋前文献引《春秋》综合研究
第一节 相闗文献叙錄
第二节 引文体例研究
一、书名
二、合引
三、改字
四、增字
五、省字
六、意引
七、节引
第三章 《春秋》引文與学术思想史
第一节 《春秋》與先秦至漢初的思想史
第二节 《春秋》與漢代学术思想史
一、政治生活中的《春秋》学
二、学术领域中的《春秋》学
三、普通士人與民间生活中的《春秋》学
第三节 《春秋》大义應用實例
第四节 引文變異與学术思想的转燮
第四章 《春秋》引文與语言文字学
第一节 《春秋》異文與音韻学研究
一、聲類
二、韻部
三、急言缓言
第二节 《春秋》異文與词义演燮
一、因制度燮动引起的词义演变
二、因语言燮迁引起的词义演变
第三节 《春秋》異文與语法燮迁
一、构词法與词類
二、句法與修辞
第五章 《春秋》引文與古籍整理
第一节 《春秋》引文與校勘学
一、訛文
二、脱文
三、衍文
四、错乱
第二节 《春秋》引文與古籍校勘
第三节 《春秋》引文與古籍標點
第四节 《春秋》引文與辑佚
一、《左传》郑衆注
二、《左传》贾逵注
三、《左传》服虔注
四、其它《左传》先儒之説
五、《左传》无名氏注
六、《公羊传》何休注
七、《公羊传》刘兆注
八、《公羊传》王愆期注
九、《公羊传》无名氏注
十、《穀梁传》尹更始注
十一、《穀梁传》麇信注
十二、《穀梁传》刘兆注
十三、《穀梁传》徐邈注
十四、《穀梁传》无名氏注
第五节 《春秋》引文與《春秋》经传注整理
一、《春秋》经传注校勘
二、《春秋》经传注標點
三、《春秋》经传闡釋
结语
下编
宋前文献引《春秋左传》異文集證
凡例
序
隐公
徵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语义角度对先秦否定副词“不”与“弗”的考察——兼论否定副词“弗”的消亡[J]. 刘黎. 唐都学刊. 2010(04)
[2]王充经学思想探微[J]. 张造群. 中华文化论坛. 2010(01)
[3]先秦否定副词“弗”字消失之原因[J]. 刘黎. 求索. 2010(02)
[4]《盐铁论》引书用书蠡测[J]. 龙文玲.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0(01)
[5]“春秋决狱”:汉儒话语权力的构成和实践[J].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6]“病”之本义考[J]. 黄金贵,姚柏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7]论汉代的《春秋决狱》[J]. 崔灿. 法制与社会. 2009(22)
[8]卜辞所见商王田猎的过程、礼俗及方法[J]. 刘桓. 考古学报. 2009(03)
[9]贾谊《新书》引《春秋》述略[J]. 吴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10]百年来“春秋决狱”研究的突破性进展[J]. 朱宏才. 攀登. 2009(02)
博士论文
[1]《初学记》引经考[D]. 李玲玲.浙江大学 2009
[2]《慧琳音义》引儒家经典研究[D]. 杨思范.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白虎通》引文释例[D]. 郑颖.浙江大学 2009
[2]《春秋左传正义》引经研究[D]. 郜同麟.浙江大学 2008
[3]“无道桓文”与“羞称五伯”[D]. 王成效.曲阜师范大学 2008
[4]宋本《玉篇》引十三经注疏異文整理[D]. 周玲.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陆贾及《新语》研究[D]. 史娟.首都师范大学 2006
[6]论“春秋决狱”[D]. 毛春红.中国政法大学 2006
[7]陆贾《新语》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D]. 王广勇.山东大学 2005
[8]《易林》援引《左传》典语考[D]. 汤太祥.福建师范大学 2005
[9]先秦否定副词“不”、“弗”之比较[D]. 刘黎.陕西师范大学 2004
[10]《韩诗外传》与其他文献异文研究[D]. 王建华.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1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8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