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

发布时间:2017-05-18 19:21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 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 文学本质 形而上学 文学研究 话语权力 反本质主义 本质问题 实体论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今天,后现代主义已经进入了中国的文学理论界,最近出版的几部文学理论教材证明了这一点。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和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就是影响较大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著作。这几部论著运用解构主义理论,取消了关于文学本质的论说,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金华;尼采与后现代虚无主义[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4期

2 向卫国;;社会结构与“文学”的定位问题再认识[J];前沿;2007年09期

3 徐彦峰;;文学理论的政治倾向——从特里·伊格尔顿理论思想的历程探究其文学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4 闫顺利;敦鹏;;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5 闫顺利;敦鹏;;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伦理学研究;2010年03期

6 李春青;;文学理论:徘徊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4期

7 张公善;;《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填补儿童文学理论的空白[J];出版参考;2011年01期

8 丁冬红;;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崛起[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4年08期

9 李兵;;误读:意识形态的一种征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董学文;;一个长期被误用的文学理论概念——论文学本质不应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5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2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3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5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7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8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9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辛艳丽;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之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尚丹露;身体·审美·意识形态[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6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7 任春梅;论詹姆逊后现代语境下的新马克思主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红玲;哈贝马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杨金;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背景之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崔毅;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图谱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76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1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