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
本文关键词: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因此,文化经典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但是,也必须看到,王国维、朱光潜、刘若愚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学术上的失误。这说明,有了文化经典的素养,也不一定能够较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众多学术大师的失误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抛开经典,仅仅只是有文论话语,搞好比较文学研究更是一厢情愿。只有把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相结合,才能搞好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说,要以自我的学术规则为主,融汇西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经典、文论话语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的问题。因为经典的确立必须是为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论话语也同样如此。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经典 话语 比较文学 异质性
【分类号】:I0-03;I02
【正文快照】: 一在清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有成就的学者,并不是专攻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而大多是热衷传统经典研究的人;他们最有价值的厚重之著,也不是学科理论之著,而是在跨异质文化语境中研究传统文化的经典之著。显然,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寅;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庆;;《聊斋志异》中的世情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华泉坤;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余卫国;;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国;;意境欲开 心花竞吐——试论陶艺的意境表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浏;;论晚唐咏史诗的炼事与炼意[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关海庭;吴群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途径探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肖飒;;复杂问题前沿探索的足迹——评《思维过程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张桂萍;;古史传说与史传文学的萌芽[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朱义禄;;论黄宗羲与全祖望的“遗民”观——兼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慧君;论阿来长篇小说的悲剧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潇嵩;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宜海;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明丰;;恶搞:当前流行文化的话语表征[J];作家;2011年04期
2 乐黛云;;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3 天一;;由翻译引起的争论? 就“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译文及其引发的争论与有关学者商榷[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4 肖杰;;搜罗大师经典话语一箩筐[J];小演奏家;2008年05期
5 王宁;;主持人话语[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7期
6 ;编后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1期
7 晓萌;东西交汇:九十年代比较文学研究策略——第五届国际东西比较文学会议在香港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8 杨洪承;;借鉴·探寻·建构——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基点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9 何庆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10 裘倩倩;;跨越的不仅是语言——试论文学与政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小彬;;由话语蕴藉看当下文学的审美性缺失[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陈齐林;;《最后一次的演讲》的话语衔接规律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马建高;;在“通俗”与“高雅”之间——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名人写书热”现象探讨[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陈连山;;从“小说家言”到“神话之渊府”——中国现代神话学对《山海经》经典地位的塑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何刚;;话语的文化动力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徐静;;从语用的角度解析艾米莉悲剧命运的成因[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肖惠萍;;《另一次死亡》的话语批评与反批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同六;经典的精神[N];北京日报;2001年
2 仲言;经典与流行[N];人民日报;2002年
3 本报通讯员 苗圃 本报记者 杨智;西安方欣打造时代经典[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1年
4 高雯编译;经典的4P概念[N];市场报;2002年
5 周莲;经典怎样与大众互动[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徐晋;任鸣希望年轻一代产生大师和经典[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一部经典大片[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杨晓鲁;不仅出精品 更要出经典[N];中国艺术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周向阳;经典再度走红[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微言;书写经典之作 书写经典人生[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2 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8年
3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沈俊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6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8 袁红涛;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5年
9 林晓云;第二性的权力话语: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态及特征[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铁省林;哈贝马斯宗教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凌;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力:话语的建构效果[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石磊;基于拟剧论视角的法庭冲突话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俞春玲;新时期家族小说中的性别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琪;经典与解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丰帆;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探讨[D];暨南大学;2005年
6 杨帆;现代语境下的中间派知识分子话语[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宁;地域歧视的话语、权力与真相[D];吉林大学;2005年
8 欧阳洁;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利关系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滢;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金银华;日本大众文学对文化民族主义的解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79584.html